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新时期大陆汉语与海外汉语的融合及其原因

http://www.newdu.com 2018-05-15 华语桥 刁晏斌 参加讨论
新时期大陆汉语与海外汉语的融合及其原因
刁晏斌

    本文中所说的大陆汉语,是指在中国大陆范围内使用的汉民族共同语,而海外汉语,则是指在台湾、香港、澳门以及其他海外华人社会中使用的汉语。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末),由于人为的隔绝,大陆汉语与海外汉语在各自相对封闭的社会中,随着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而发展,最终在汉字字体、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表达方式等方面都产生了较多、较大的差异。
    台湾著名作家柏扬先生在谈到大陆与台湾的文化差异时说:“海峡两岸已经隔离40年了,这是一次最长久、最严密的隔离。它造成文化的断裂。现在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两岸文化的差异,如果我们再隔离四十年,那就会形成两种文化。”①
    文化的断裂自然也包括了语言的断裂,文化的差异自然也应该包括语言的差异。
    大陆与台湾是这样,而在那段相当长的时间内,与其他海外汉语社会差不多也是如此:人为隔离,很少交流。
    与此不同的是,各海外汉语社会却在大致相同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条件下一直处于较为密切的联系之中,由此就使得海外汉语在很多方面都保持了相当的一致性,从而在整体上与大陆汉语形成了鲜明的、多方面的差异。
    进入新时期(1978年至今)后,大陆与海外汉语社会的联系和交往日益增多,从而使两地的汉语获得了相互交流的机会,进而在这种交流中逐渐地达到了某种程度上的融合。
    本文主要以台、港地区使用的汉语书面语作为海外汉语的代表,对大陆汉语与它的融合消况及造成原因进行一些考察和分析。
    新时期大陆汉语与海外汉语的融合,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汉字字体
    大陆自1956年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以后,就一直以简化汉字作为标准的汉字字体,而在海外汉语社会,则主要通行繁体字。进入新时期后,“繁体字回潮”愈演愈烈,到现在,它已在大陆的书写和印刷字体中占有一席之地,特别是在社会用字(如广告、牌匾、标志、证书等)方面,用得更多。
    总之,在人陆,目前汉字字体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进入一个繁简并存的时期。
    另一方面,某些大陆常用的书写形式也影响到海外汉语社会中汉字的书写,比如台湾的不少餐厅,由于受大陆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以及日常简省书写形式的影响,也有一些减省的写法。②
    2. 语音
    这方面,主要表现在大陆的某些人放弃了一些字的原有读音,而改读(说)其在海外汉语中的音。比如,前些年某些歌星等人张口“我系”(是),闭口“西西”(谢谢),用(模仿)的就是香港音。后来,许多人(主要是年轻人)把“什(shén)么”说成“shěn么”,把“和”(hé)说成“hàn”,则又是受了台湾音的影响。
    但是,总的说来,语音方面的融合还只是个别的,带有偶然性的现象,还体现不出什么规律性来,同时也不像其他方面那样,使大陆汉语的原貌发生较大的变化或某种程度的改观。
    3. 词汇
    这是融合得最明显、最充分的一个方面。
    本来,大陆与海外汉语词汇之间,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差异,即:
    A. 同一事物用不同的词语表示,例如:出租汽车—的士、计程车,公共汽车一巴士、公车,激光—雷射;
    B. 同一词语表达不同的事物,例如“借词”,大陆指从另一种语言中吸收过来的词,而在台湾则义为托词或借口;
    C. 此有彼无或此无彼有,大陆有而海外无的如“四清”“上山下乡”等,海外有而大陆无的如“秀”(表演或显示某方面的才能)“水喉”(水龙头)等。
    进入新时期后,特别是近些年来,上述情况大为改观,通过大陆汉语大量地引进吸收海外汉语词语,许多词语已经成为两者共同使用的了。例如,前边提到的“的士”、“雷射”、“秀”等,目前在大陆就很常用,再如指一类人或事物的”族”(如“工薪族”、“追星族”、“精品一族”等)、“炒鱿鱼”等,也都是由海外引进的,现已成为大陆的常用词语。
    由此,还导致了大陆原有的某些词语趋于消亡或降低了使用频率,例如“饮食业”目前就基本上已被“餐饮业”所替代,“的士”流行后,“出租汽车”用得也少了,再如“炒”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原有的“倒”,等等。
    另外,某些大陆汉语词语也开始在海外汉语中使用,如在台湾就有“领导班子”“好人好事”等,只是还不很多。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