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笔记 >

《紫禁城的黄昏》读书笔记2000字

http://www.newdu.com 2018-02-27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帝师——庄士敦
    帝师,在中国历代都享有极高的地位。皇帝与他们之间这种融洽的,不受限制的关系,也许与罗马皇帝奥勒利乌斯和他的朋友兼导师科尼利厄斯的关系相类似。但不同的是,在中国,一个帝师的地位不仅是一个享有特权的朋友,他还是一个官高位重的官僚,占据着不逊于总督的位置。
    而今天我们所讲的帝师庄士敦,更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在1919年进入紫禁城担任末代皇帝溥仪的英文老师,其实此时,皇帝已宣布退位,但他在中国人民心中还是作为一个传统存在着。庄士敦是辛亥革命以后,唯一能进入小朝廷的帝后生活中,并在紫禁城生活过的外国人。他对溥仪的影响是巨大的,几十年后溥仪回忆说"庄士敦已成为他灵魂的重要部分"。庄士敦在华的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剧烈和痛苦的变革时期,在本书中,庄士敦把自己在华的经历放在近代中国大背景中,从一个谙熟中国文化继而又身为帝师的外国人的特殊视角,对他耳闻目睹和亲自经历的大小事件,写下真实的纪录,字里行间浸透着他的审视和思考。
    庄士敦在1919年以后才入宫并成为帝师,即他并未跟慈禧有太多的接触,但在书中有一部分对慈禧的描写。庄士敦认为慈禧应对清朝的灭亡负主要责任,而很多的西方人普遍认为,慈禧生就了统治者的素质,正因为她,清朝才得以多延续一段时间。在我看来,这种延续其实本身没有什么用处,一个已腐烂的木头再怎么延续也无法恢复原样。一个西方的作者曾写到:1900年以后的慈禧"采取了使中国步入现代化道路的政策,并且依据她强有力的政令,取缔了某些旧的规章”。这种说法是有失偏颇的,与其说是慈禧引导了改革,不如说是她不得不跟随改革,她过去所反对的改革已经不可避免的到来了,她作为一个聪明人不得不接受现实了。“慈禧是那些具有狭隘民族主义思想的顽固派的工具,但她是心甘情愿沦为工具的。”庄士敦对光绪的遭遇有很深的同情。慈禧不可能不对这一切负责,但或许慈禧只是生活在各种阴谋下的无知的妇女,她不可能对一切坏事负责,也不应在她死后,把一切都算在她身上,历史从来都应该站在公平的角度。
    庄士敦之所以有机会成为帝师,全都得益于徐世昌。作为民国总统的他,并不信仰共和,他对中国共和政体的前景持怀疑态度。众所周知,溥仪已于1912宣布退位,但他所失去的或许仅仅是一个名正言顺的旗号而已,他的威望以及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从未下降。倘若共和派为建立一个的共和政府的努力归于失败,皇帝随时可以利用国民感情建立一个有限君主立宪制的新中国。所以徐世昌等人希望溥仪能学习一些关于欧洲政治制度的发展,特别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知识。于是,便聘请庄士敦担任皇上的英文老师。
    庄士敦在任教期间,将西方的思想文化大量灌输给少年溥仪,试图把他培养成一个现代西方式的君主或绅士。电影,留声机,自行车,钢琴,电话等但凡宫廷所未见的“奇技淫巧”之物,无不是由庄士敦带入溥仪的生活之中。庄士敦与溥仪谈英国王室的生活和君主立宪制,谈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国内战争,谈西方文学艺术和中国白话文活动,也谈及帝制复辟的可能性和各派军阀的可靠性。?他甚至常带些《新青年》激进报刊,并为他的皇帝学生引进胡适这样的新派人物,以至使溥仪一度对少年运动产生兴趣,由于庄士敦的原因,溥仪有更多的机会可以接触到其他外国人,泰戈尔也曾在庄士敦的引导下与溥仪见面。
    在本书中,从庄士敦的角度来看,溥仪聪慧且关心国家大事,但我们不可否认他身上也带有一些满清贵族固有的缺陷,这可能和他早起的教育有关。溥仪不安于紫禁城的禁锢却又无能为力,他曾为自己设计出逃计划却并未实施成功。内务府的腐败使的皇家的财产只能勉强维持现状,溥仪决心要清查皇家账目,此时,那些害怕暴露其渎职行为的太监竟然纵火烧了建福宫。火灾后的18天,暴风雨来临了,一个在中国宫廷存在了几千年的制度,在这一天被突然废除了,紫禁城所有的太监都被驱逐出去了。?中国新闻界一致赞扬皇上废除太监制的行为。当然,庄士敦在这件事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尽管在那个计划真正实施的那天到来之前,溥仪一直对所有人保密。
    庄士敦十分醉心中国文化,他在竭力“西化”溥仪的同时,自身却被彻头彻尾的“中化”。他言必称皇上,口必云陛下,甚至在皇上逃往使馆的途中都没有改掉这个习惯。他,常常顶戴花翎,学着清朝遗老的样子,足迈方步,拱手相揖。就在他努力使溥仪摆脱帝王生活,并使之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自由人的同时,却又不遗余力的参加各种与复辟相关的事宜。他认为清朝统治下的人民缺失的不是自由是团结,他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民国”是在欢呼声中建立,但民国建立后,很多热心共和的人都遭到了令人困窘的处境。在这里暂且不讨论辛亥革命以及民国建立有什么过失之处,但它的出现是必然的,也是有一定正确性可言的。
    庄士敦本人是矛盾的,他一方面希望溥仪离开紫禁城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一方面又认为他的皇帝学生有能力领导好这个国家驶出泥潭,重见光明。或许,他要寻找的事这两者的结合,但是时代的背景是不允许这样的事发生的。近代中西文化的交融和冲突,在庄士敦和这本书上,似乎凝聚成一个点。
    庄士敦本人也只不过是这个黄昏的过客而已,他的观点和视角可能不是权威,但他曾经是末代皇帝溥仪最亲近的人,是鲜有的如此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他的经历和观点对于清朝末期的一些事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今天中西文化又一次剧烈碰撞的历史时期,或许有千千万万个庄士敦存在,新时代的人们,将抱着怎样的理想,去迎接又一个崭新的黎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