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无止境,治学之道是一个人一生都应该谨记践行的。活到老学到老。这本龙世谱所著的《治学的智慧》从读书、写作、研究等方面讲述了治学之道。 书中指出,治学必须严踏实,只有树立了良好的的思想,治学才有真正的意义。浮夸,意志不坚定等现象都是不好的。刻苦用功不是一时的兴趣,要把它当做终生的治学目标。治学,顾名思义离不开书籍,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良好的书籍能帮助你树立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开卷有益也是道明的这个意思。 有像陶渊明似的好读书不求甚解,这说的是那些能人才士。书读得再多,没有领会到其中的意思也是毫无意义的。真正的治学要有明确的主攻方向,譬如你主攻新闻学方向,那就得以看新闻学书为主。那发散思维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很多人说的要多方思维其实指的是在你在该学科有了一定的基础过后,才有去发散的能力,不然邯郸学步似的治学对治学本身来说是没有智慧的。 我很佩服有的人精读一本书,精确到书中字里行间,要弄清楚每个字每句话在这里的用意。好的书就得这样去品,不断重复去品,最大限度榨取当中的实际存在的价值,挖掘当中存在的隐形价值,为自己所用。 图书馆是个好地方,里面的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纵观从图书馆出身的名人们,如毛泽东、蔡元培等,他们起初是图书馆里面的小小职员,为何能有如此能耐走上了辉煌之路。这正是他们充分利用图书馆,立志成才,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不断造化,不断自学,不断治学,成就了他们。 在读书治学中,注重质与量的关系,不可急于求成,要想学到东西,必须注重读书的质,读什么样的书,有选择地去读书,看到自己在思想或者是能力修养是缺少哪一部分,一口吃不了大胖子,读书治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陈寅恪在学习外语上,通过早留学国外的方式学会了日文,德文,英文。法文等10多种文字,在他学习外语经验上,哪里有大学,哪里藏书丰富便在哪里拜师听课研究。 治学还要注重写作,三天不练手生,倘若不能将看到的文字经过自己的思维加工转化成文字,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在治学方面也要注重写作。多观察,发现,进行创作。养成一种好的习惯,随身带好纸和笔,很多好的idea就是在不经意间从你的脑中晃过,不加以重视,所谓的灵感就是无用的东西,即便是你觉得自己有灵感,但是人家还是看不到你的才华,因为你没有把它形成文字,这也不能成为历史。 其实每天写日志是个好习惯,把本天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一方面可以练习写作,另一方面也是在回忆自己的过去,当很久后我一天,看到自己的文字,或许会有很多感悟。 还要时常地做研究,一个想法只有深入研究下去,弄清其中的来龙去脉,也可以是学术性的研究创作,说不定还会有新的发现。而做研究跟读书和写作有莫大的关系,正是这三者相结合,治学之道才是完善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