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革中孤身奋战、逆流勇进的遇罗克曾言“所谓的不朽,就是在后代的心中引起共鸣”。 当我在静默中读了《顾准日记》,我在思考在那个万马齐喑的年代,到底谁在思考?《顾准日记》便真实地记录了一个时代,真诚地记录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思考,这个幸存的文本,充满了血和泪。台湾学者林毓生曾说他读完《顾准文集》后热泪盈眶,而我也同样是在泪水的浸淫中读完了《顾准日记》,心中满是压抑,反观如今的社会和自我,我们“愧对顾准”,愧对那一代在黑暗中独自摸索思考的知识分子。 这是一本让人灵魂不安的书,每一个字都可以刺穿世人的伪装,却也让他成为“极右派”、“黑帮”、“走资派”、“三反分子”,以致妻离子散、母子咫尺天涯,绝望中还要绝望的一跃,去点亮自己照出前路——“娜拉走后会怎样”,这样的追问却被无情的打入冷宫。这样的心事也许就如帕斯捷尔纳克所说的“痛苦使忧愁变成了心病”。 日记中展现了顾准在那个禁锢的、黑夜如磐的年代中怎样一灯如豆,独自掘进。但是前进是那么艰难,贫困、饥饿、疾病、逼迫、损毁……唯靠良知给个人支持。顾准摸索着民族的出口,在釜底自我煎熬着,他爱着祖国和人民,但当他思考时便换来“一阵阵绞痛”,正如他记载“我基本上学会了唾面自干、笑靥迎人那一套”(1959年11月10日)、“在这种情况下,道德败坏,不能不成为普遍现象”(1960年1月15号),在那个斯大林主义盛行的年代,唯有顾准撕破天朝迷梦的面纱,在痛苦折磨中关心着中国底层平民、思考着中国的命运。以一人之力撑起了1957年以后大陆知识分子独立思考的断层。 亲人离散的顾准,泪流满面的看完《莱茵梦》,几次因思念被逼自杀的妻子而从梦里“痛苦而醒”,临终前的顾准被迫签了认罪书,他哭了,他说这对他是奇耻大辱,但也许能改变孩子们的处境,病危之时,他不断喃喃:“我想他们,想得好苦呵,想得好苦呵。”而形势所迫,他与九十老母咫尺天涯而含恨离去。 这些苦难以其强大的后坐力将顾准推向真理,在“绝对话语”“绝对权威”笼罩一切的年代,只有他敢于说不,他把思考直抵古希腊,又独立思索着民主政治、市场经济、法治社会。我们也有自己这一代的怕和爱,可就如著名作家邵燕祥所说“只因他的文字变成了铅字,一代知识分子才挽回了集体名誉。” 一本日记,一个罪恶年代的苦难实录; 一本日记,一个悲情知识分子的血泪史; 一本日记,一抹穿越迷茫的微光,冲开中国发展的前路。 而如今我们还记得那个年代、那些知识分子么?遗忘是比蹂躏、比戕害、比死亡更深的痛,当我们需要顾准时却发现我们已经把他遗忘多年。面对预言了一个时代真理却成了悲剧命运承担者的顾准,我们只有羞愧。在这个羞于提及真理、理想、价值的年代,我们还敢不敢忠于自己的良知? 也许,顾准的血泪文字会让这个社会反思,也让我们的脚步更加铿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