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笔记 >

《陈寅恪与柳如是》读书笔记3000字(2)

http://www.newdu.com 2018-02-27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我们看到作者对文学革命那种矫枉过正和全盘否定的作为的批判态度,陈寅恪将之称为中国文化之钜劫奇变,儒家文化也因此沉磨消歇。作者在第一幕中用了《托命》一词,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王观堂之死的可惜,可恨的态度。王国维的死也意味着照耀指引着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那颗最闪亮的星星的陨落。然而,王观堂之死并不意味着中国古老文化,孔孟之道的消失,因为陈寅恪先生接起了他的棒子。在《招魂》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祖父陈宝箴和父亲陈三立对其教育和影响,也可以看到其深厚的文化根底。也许,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给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但是也造成了传统文化的巨大破坏,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甚至对于国民教育产生负面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现今中国大学生或者是中国父母更多是注重实用主义而轻人文主义。不管是在中国现今的高校教育中,还是社会上种种文化缺失断层的现象,都一定程度上源于过去对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全盘否定。就像梁启超先生所说的“现在的中国的学校,简直是贩卖知识的杂货店,长此下去,必定会造成恶果。”[4]剧本借陈三立对陈寅恪的告诫之言道出了革命令人忧虑的一面,“更可忧虑者,当今靴子纷纷出国留学,一知半解,鹦鹉学舌,诋毁中国伦理道德,诽谤儒学是中国丧失立国根本,中国人皆成为衣冠禽兽,为祸之烈,是可忍孰不可忍!中国圣贤千年基业,辉照千古!你要恪守中国文化传统,挽狂澜于既倒”。正是这句话与《托命》一幕相呼应,又道出了作者的态度。
    二、失落的民族气节——黍离之悲
    这部剧本不仅仅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断层的悲痛,也高度赞扬了民族气节,对屈子独怀故宇的思绪高度认同,即使九州博大,芳草肆意,然独怀乎故宇[5]。正如作者所说的,屈原投汨罗江之高节,文天祥杀身之高义,胜过百万雄师。自古以来对民族气节注重的多为男子,但是历史有这么一个女子,其高节忠诚,让同时代的男子都自行惭愧,那就是秦淮八艳之首的柳如是。正是这样一个奇女子在和丈夫逍遥自在之时,劝说自己的丈夫与自己跳水殉国。她说:“从古忠臣志士烈妇,以保持晚节为一生关键,其得失全在一年之间。”然而其夫君钱谦益虽不失为一治学大师,但不仅拒绝了河东君的劝说,还讽刺性的说水“冷极冷极”迎降敌国,为他人和历史所诟病!剧本中有一幕是,钱谦益剃头投满族之后,还自我解嘲说头皮奇痒。更讽刺的是,在发现河东君与外人有私情的时候,他说:“国破君亡士大夫尚不能保持名节,况一妇人乎?”柳如是在寻梦中与钱谦益结合,却在国殇中梦碎,她一生敬佩志士忠臣,也渴望在江山板荡之际,希望夫妻同死,忠节双芳,剧本中一幕极为悲壮“[柳如是盛装,身后两口棺材][唱《渡易水》琴歌]”,然而,高义之士,也有苟且之徒,民族气节在淡淡寒波失落,萧萧哀风逝去。当时,崇祯皇帝自杀身亡之后,群臣[6]也从君行,人臣无不死君上之理,自尽的不在少数。柳如是的哀伤,是黍离之悲,是家国之恨,然而也只能正字付梓,待历史去评价,也许就像她自己所说的:“堤花零落,旧山青青。春风不在,泪过西泠。”
    《陈寅恪与柳如是》中陈寅恪和柳如是两人的关系并不是陈寅恪与《柳如是别传》那么简单,他们都是中国浩荡历史长河中失落寂寞的人,他们的寂寞并不仅仅来自他们自身,他们一个代表的是失落的中国古典文化,一个代表的是失落的民族精神。这个剧本出场人物繁多,通过七幕剧向人们展示鲜为人知的历史的真相,引发人们对革命,对中华本位文化,对爱情、黍离之悲和历史的思考,我们只能从繁体字以西感觉自己遥远的过去,这是我们的悲哀,也是历史的悲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