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笔记 >

《陈寅恪与柳如是》读书笔记3000字

http://www.newdu.com 2018-02-27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徐迅所创作的《陈寅恪与柳如是》并不是很有名的剧本,但是绝对是一本出色的学术剧本。与现今所流行的先锋剧比较,他并没有反体制或者是反大众,也没有颠覆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姿态,但是他也绝对称不上流行文化。他在流行与主流之中,继承了陈寅恪的“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颠覆了传统人们对过去革命的定位,对历史的看法,坚守着自己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并用剧本的形式将其表达出来。戏剧,在这里可以称为有意味之形式,与赖声川所说的“让故事说自己的故事”[1]理念不同,徐迅在这里是借用了剧本的形式说故事。在先锋话剧中,话剧本身就是内容的一部分,而在徐迅的剧本中,话剧只是一种形式。但是不管是形式还是内容,戏剧在这里都发挥出了他的生命力。
    这是一本具有后现代意义的奇书,作者用古人与今人对话的形式,让不同时代不同性格不同时空的思想激烈的碰撞与融合,其中,主要是对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思考,浅俗者谓之黍离之悲[2]。其实不然,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文化呈现出各种怪相,西方的,东方的,传统的,新潮的,先锋的,犀利的,古典的,激荡在一起,使中国文化呈现出了一种“四不像”的荒诞。作者在文中大量引用古典文化辞赋,让我们重新思考中华民族文化根的问题,中华本位文化问题,是华夏民族失落的文明的思考。这也许不是一部优秀的话剧,但绝对是一部思想深刻的文学作品,由于这部作品出版于2005年,至今不过5载,然而其思想却不因时间长短问题,依然熠熠生辉。今天笔者将对这部杰作的思想进行探讨。这部作品以王观堂之死拉开序幕,其思想宗旨无不围绕作者对中国过去文人志士对革命的态度、对爱情的态度、对历史的态度、对民族文化的态度的探究,通过对往事各个问题(比如文学革命、王国维之死、柳如是与陈子龙和钱谦益的爱情等等)的还原,引发人们对历史的重新思考。
    一、失落的文化
    革命,这个词在中国一向有很高的地位。革命往往与崇高相伴而行,然而跟随革命的热血和激情也影响着人们的判断。在《陈寅恪与柳如是》中,一开始就以王国维水沉颐和园昆明湖展开。在王国维的丧礼上,溥仪、鲁迅。胡适、陈独秀、吴宓相继出场。溥仪吵嚷着要去出国留学,胡适吹嘘着文学改良革命。陈独秀吹嘘着:“全部文言的文学作品都是孔孟之道,极肤浅,极空泛,与八股一样,无一字有存在的价值。(P16《陈寅恪与柳如是》之托梦)胡适伪装的霍金先生(其实暗指那时候的文学革命派披着科学的外衣,高举德先生的口号,对中国古典文化进行全盘否定)说,问题就出在文字上,汉字不废,中国必亡。要全盘西化,全盘西化之不足则充分世界化。(P228《陈寅恪与柳如是》之时空)剧本中还大量讽刺了新文化运动中的各个运动领袖,像讽刺陈独秀逛八大胡同,鲁迅太过多疑和刻薄,胡适太过中庸和圆滑,而溥仪却是中国历史革命变革的悲剧,他的失落不仅仅是清王朝的失落,同时也是中国儒家文化和传统文化在面对外来入侵遭遇巨大的冲击。革命的狂热占据了每个青年的心,他们不加以判断,不加以修饰,只是不断喊着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中国老祖宗的东西被丢弃在古老的角落中。古典的辞赋被毫无美感的白话文所代替。就像胡适吹捧的:“中国若想有活文学,必须用白话,必须用国语,必须做国语的文学,他那首《蝴蝶》[3]在中国文学史众多优美的辞赋显得苍白无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