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笔记 >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书笔记4000字(2)

http://www.newdu.com 2018-02-27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第四部分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详细分析,发现世界重大的问题背后都隐藏着不同文明之间的较量。对战争的分析,发现重要的战争主要是发生在文明的断层线上,比如,最典型的是伊斯兰世界,该区域之所以暴乱不断、战争频发其根源就在于多种文明在此交汇,不同文明之间相互较量。作者还对西方与非西方世界的关系、中美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发表了独到的观点:“西方人眼中的普世主义,对非西方人来说就是帝国主义”,“美中冲突很大程度上基于两个社会的文化差异,但也涉及到权力的根本问题”,作者还提出文化共性是消除分裂国家敌对状态的灵丹妙药。
    第五部分“文明的未来”是作者对于美国外交政策的批评、建议和对未来世界秩序的预测,也是集中体现作者智慧和“文明冲突论”这种分析方法魅力所在的一部分。他认为美国应该“坚守美国信条和西方文明”,否则将是“美利坚合众国的终结”。最后对于一场新的世界大战的预测是全书最为精彩的部分,也是“文明冲突论”推导出的结果,“中美大战”无疑能够吸引众多读者的眼球,令人不寒而栗。虽说目前为止其预言并未实现,但是不排除这仅仅是时间问题而已。亨氏对中国儒家“隐忍”的文化认识程度有限,夸张了中华文化的侵略性,但是最近南海问题不断升温也足以使我们感叹其精准的预见力。最后,作者提出文明间的相互尊重和对话才是解决潜在冲突的根本策略。
    不难发现,全书视角独特,资料翔实,论证充分,观点具有颠覆性,使我们不得不佩服亨廷顿广博的学术视野、新颖的学术视角和深厚的学术积淀。全书围绕“文明冲突”的主线,利用大量的实例,结合国际关系变迁的历史、当今国际形势和各国外交政策,对核心论点进行了有力的论证。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和对决策者情深意切的批评和建言,如美国应当如何维护自己所代表的西方文明,如何对待与世界新兴大国的关系,如中国。不知道这里面更多的是一名学者对于本国和自身文明衰落的无奈还是对本国推行普世价值、忽视其他文明的不满。
    该书在中国同样赚足了眼球,得到了学界和政界极大的关注,但是,对于该书的评价,批评之声大于赞同之声,总体评价是“结论失当”,很多学者认为亨氏带着有色的眼睛看中国,对待中华文明有明显的误解和敌视,是“中国威胁论”的代言人。但是,我认为这显然都无法否定该书的价值,我们不得不承认,夹杂着民族情感的盲目批评背后又何尝不是一种“文明的冲突”呢?而且,该书给我们的启示远远大于其本身。
    第一,中华文明面临的危机。我们向来喜欢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来标榜自己,但是当今的社会,传统的美德、优秀的品质却变得越来越虚无缥缈,公共伦理道德严重缺失,社会冷漠、信任危机,无一不刺激着中国人脆弱的神经,我们的文明到哪里去了?亨廷顿有这样一段话:“经济的增长改变了国家和地区间的均势,造成了国家间和国家内部的不稳定……如果过去的经验靠得住,那么亚洲的经济成就将为其带来政治阴影,即不稳定和冲突。”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我们的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我们曾一度沉溺在了所谓“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喜悦中,可是年年递增的GDP曲线却并没有使国人的“幸福曲线”也随之上扬。近年来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就是典型的例证,可是竟然还有学者认为中国打破了所谓“亨廷顿悖论”,这种掩盖问题、自欺欺人的态度无异于掩耳盗铃,最终将自己推向绝境。很多人认为中国缺少像西方社会那样的宗教信仰,不能维系国人的情感,这种认识有合理之处,不过在我看来,信仰缺失在当前是一个严峻的问题,但信仰并不限于宗教,到我们的本土文化中去探寻这一价值或许是应对良策。坚决避免在转型的时期丢掉自身的价值,变成一个亨氏所讲的“无所适从的国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