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文物鉴赏 >

文物里的中秋玉兔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人民政协报 林皖清 参加讨论


    
    唐代八瓣菱花形月宫镜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兔儿爷 北京民俗博物馆藏
    
    明代金环玉兔耳坠,通长八厘米,兔高二点四厘米,出土自定陵地宫,现藏于定陵博物馆。
    
    清青玉嵌宝石卧兔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西周青玉兔 山东刘台子西周墓出土
    
    明代白玉兔形佩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兔与明月有着密切的联系。宋代诗人欧阳修在《答圣俞白鹦鹉杂言》中,就有“兔生明月月在天”之语。中国民俗文化中,更有“月中有玉兔,乃卯之属”的说法。
    古往今来,黎民百姓、文人墨客,都将白兔视作月宫中的吉祥之物。凡此种种,可见兔文化与中秋节之间的紧密联系。
    明满环中,兔怀夜月,翠横海上,犀晕秋山。中秋将至,本刊特选取与玉兔相关的文物,刊文介绍,以飨读者。
    玉兔兆吉祥
    两千多年前,屈原曾在《天问》中提出他的疑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有学者认为,这里的“顾菟”即是指古人在月亮崇拜时,对月影想象的称谓。
    虽然古人对于月影想象最早有指虎、蟾蜍等动物,但对于玉兔与月影紧密关系的钟爱,由来已久。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中,就将月影与兔联系起来。
    到晋时,《太平御览》则引傅玄《拟天问》,有“月中何有,白兔捣药?”之句。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这里的“白兔捣药”很可能是由“蟾蜍捣药”演变而来。
    至此,月中之兔与奔月的嫦娥开始结合起来,玉兔也司职捣制长生不死之药。唐代大诗人李白就在《把酒问月》诗中写下“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的名句。宋代梅尧臣在其《白兔》诗中也说“可笑嫦娥不了事,却走白兔来人间”之语。
    以此可见,在中国古代传说中,玉兔已经成为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中的重要祥瑞之物。《艺文类聚》卷九五引《抱朴子》之言,就有“兔寿千岁,满五百岁则色白。”也就是说,白色之兔是大吉大利之兆,民间也曾有“白兔一现天下安”之说。
    除白兔之外,赤兔也颇为重要。赤兔即红毛兔,由于其较为罕见,在传统中,其也被视为祥瑞之物,甚至意义超出白兔。《太平广记》卷九亦引《瑞应图》中说:“赤兔者瑞兽。王者德盛则至。”
    此种记载在史书中同样常见。《新唐书·百官志一》中记载:“白狼、赤兔为上瑞,其名物三十有八。”而在《旧唐书·代宗本记》中,则记载了其当年的用途:“十一月甲寅,乾陵令于陵署得赤兔以献”。
    有民俗学者认为,古人把兔与月产生重要联系,部分原因是因为兔的生理、生育特点与月的盈晦周期相应。兔子交配后,大约一个月左右即生产,产兔后又可以进行交配,而且,兔子生产时常在晚上。因此,古人对兔的生育繁殖存在想象也不足为奇,东汉王充《论衡》中就有:“兔舐雄豪而孕,及生子,从口中出。”这种附会出现的“吐子”说,虽与蟾蜍崇拜相连,但也可能是由于从外观上不好区分雄雌,再加上兔与“吐”音同,因而出现。而在晋张华《博物志》中,则直接记载为“兔望月而孕,口中吐子,故谓之兔。兔,吐也”。
    因此,被称为“明月之精”的玉兔,因其毛色、长相、性格、生理特征以及诸多传说和想象,而被赋予更多吉祥的寓意,成为吉祥的使者。
    在民间吉祥图案中,“蛇盘兔”是较为常见的题材。在婚嫁礼俗中,常用该纹样做成剪纸婚合喜花,妆点洞房,寄托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
    无独有偶,由两只兔子组成的双兔也是吉祥纹图。兔子雄雌难辨,外观相似,难以区分。南北朝乐府《木兰辞》中写道:“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双兔纹也是象征夫妻和谐、婚姻美满的吉祥纹样。
    此外,我国许多地区还流行穿兔儿鞋的习俗,尤其在节日或生日时尤盛。这种被叫做兔儿鞋的特殊童鞋,顶端绣兔唇、红眼,鞋口作尖形,尖口两侧镶附兔耳形绣片。有的口沿后端缀一绣带,仿佛兔尾。尤其在中秋节中,一岁以上、五岁以下的儿童均穿此鞋,俗信以为,穿了兔儿鞋,可使小孩子腿脚伶俐,如兔子般行走敏捷。
    物中看玉兔
    殷商甲骨文中,便有了“兔”字和关于兔子的记载;而因吉祥、长寿、多子等象征意义的存在,古代所留存的兔文物也颇为常见。
    据了解,目前所见最早的玉兔当属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的兔形饰,其属于凌家滩文化,距今5300年。该玉料受沁呈黄白色,饰件由兔形的上部和榫形的下部组成,兔呈伏卧状,但无足部表现,嘴前伸,耳朵向后伸,背部呈弧形上凸,尾巴既似兔子又若鱼,上翘分叉;榫部长条形,上面对钻成四孔。
    无独有偶,在河南安阳殷墟殷王武丁配偶妣辛的墓穴中,也已出土公元前12世纪前半叶的玉石兔像殉葬品;在西安茂陵博物馆的展出品中,也藏有在东汉时就出土的远古陶兔。而1992年山西曲沃晋侯墓地M8出土的西周兔尊造型独特,形象生动逼真,是晋国青铜文化的代表作。
    就题材而言,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定陵地宫明代定陵孝靖皇后的棺内,曾出土有一对金环镶宝石玉兔耳坠,其现藏于定陵博物馆。该金环镶宝石玉兔耳坠中,兔子直立,双耳上竖,玉色青白细润,以红宝石嵌饰双眼,两前爪抱杵作捣药状,下有臼,兔身上以细密阴线刻出毛发。
    以玉琢型为兔,在文物中常见。流传后世的玉兔文物,以青玉和白玉材质的颇多,商周时期青玉兔较多,自汉魏始,白玉兔渐渐多起来。现藏济阳县博物馆的西周青玉兔,通体扁平,圆眼,分嘴,有鼻,头前伸,耳后展,曲身弓背,屈肢蹲踞状,出土于山东刘台子西周墓。
    除此以外,以兔为纹的文物也很常见。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唐代八瓣菱花形月宫镜则颇有特色。由于唐以前铜镜多为圆形或方形,唐代才开始流行花式镜,因此,菱花形为其中最具特色者。其背面内区下凹,纹饰凸雕月宫图,中央为枝繁叶茂的桂树,树干中部隆起镂空为镜钮。一侧为嫦娥振袖起舞,另一侧为白兔捣药,下有蟾蜍做跳跃状。
    除出土文物外,在中国民俗中最典型的就是“兔儿爷”。老北京人也称其为“长耳定光仙”。
    “兔儿爷”是流行于北京、天津、山东等地区的一种节日物品。其以泥为料,精塑彩绘,兔首人身。旧日的北京,过中秋节必供“兔儿爷”。明人纪坤说,“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最早兔儿爷是用作祭祀用品。民间以此象征月中玉兔,祭拜之以祈求福祉。
    到清代以后,兔儿爷的功能渐由中秋祭月转变为中秋玩赏之物,更添了些生活的情致。兔儿爷的形象开始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逐渐人格化,其兔首人身,手持玉杵。
    后来有民间艺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身披盔甲战袍的武士,背插纸旗或纸伞。还有的骑着麒麟、大象等各种猛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骑虎的兔儿爷也是最古老的经典设计。正如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所说:“兔儿爷。有衣冠而张盖者,有甲骨而带寿旗者,有骑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有余,其余匠艺工人无美不备,盖亦谑而虐矣。”
    到如今,最初严肃的中秋祭月拜月仪式,已逐渐被阖家团圆的欢乐气氛所替代。但是,人们对于玉兔的喜爱,依然如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