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笔记 >

《激荡三十年》读书笔记感悟

http://www.newdu.com 2018-02-26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送你一个三十年,你会拿什么来拼命?
    笔记作者:张书记,女
    存活下来的物种,不是那些最强壮的种群,也不是那些智力最高的种群,而是那些对变化做出最积极反应的物种。这是丛林法则的经典,也是我们现实生活的呼应。不妨给我们自己的人生做一个假设:送你一个三十年,你会拿什么来拼命?
    是不是只有步入了历史的长河,我们才能够精准地找到自己的位置?是不是走进了35+的年纪,才会体会到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套书,让我在寒冷的冬夜感受到了暖流,让我在由己推人的体味中感受到了世事多踹,深知每个倔强的灵魂在这个世界上活着是多么艰难,每个立志于想要活出自己精彩的人,在等待每一个机会,捕捉每一份可能性时是多么苦涩而幸福。
    别人的故事,我们一直在听,但是,那永远只是别人的故事,我企图在他们的故事中思考我们的过往的岁月,解读我们将要面对的人生。
    1.求证一个无解的题
    历史,总是以它自己的节奏按部就班,书写者用他们自己的感知,或浓或淡地记录着对这个事情、这个世界的看法。好吧,不否认,我带着多么浓郁的功利心读书,希望在这些商业上闪闪发光的业界大佬们身上找到一个所谓“成功”的现实路径;在这些时代的英雄找到现实主义的方法论;在我们的无畏的人生找到可以参考的坐标,但是,在我读到那个曾经是炮兵团长的袁庚,在蛇口的公寓,捧着当年与国家领导人的合影孤独地度过他的晚年的时候,心里被某一种情愫触动,不禁自问:人,应该以怎样的姿态活着?而后,我也更加确认,这本书里,没有我想要的答案,但是有着更高于我想要得到的答案。
    “一个国家或者一个人,最大的苦闷是,苦闷被压抑在心中而不得宣泄”——每个时代都有当时的难以言说的苦,大到国家,小到家庭,我们总是极力地去表达我们将会以怎样的努力去过完自己人生,而现实又是如何糟蹋我们的勤奋,可是,书里的人,一个个跳出来,告诉世人:在那个时代,每个决策,每个行动,他们都是在冒天下大不纬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因而而付出的代价可能连他们自己都无法预料——可是,他们终究是敏锐地嗅到了新鲜的味道,在经济的大浪中谋求了一个背影。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自己的人生呢?
    曾经在杭州住过一阵子,晚上就一直沿着古运河走,走着回寝室。
    走着走着,心里就突然明朗了起来:看到了修葺过后的河神伫立在流水中,我们总是擅长把内心所崇尚的,敬仰的都端放在那里。冥冥中或许有神明,看着着数百年来的沧桑巨变,可又会记得谁谁谁?从隋朝开启的这运河,又是在停运,开启,但是也一直到今日。在这么长的时间的跨度中,不说这三十年,这么长的时间也都是仅仅一个小小的浪花,或者可能连涟漪都翻不起来。
    关于如何实现“成功”这样无解的题目就不要解答了。索性就坦然面对,面对人生的疾苦悲喜,面对可能的恶意中伤,面对终日茫茫然而无所得,这样的数十年,我们安然自得地度过了,就是对活着的一种认真的态度。索性就放开怀抱,勇敢拼搏,努力地去改变人生,执着地去完成自己的使命,把剩下的日子过得有声有色,就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严肃的态度。
    2.你敢拿什么拼命?
    作者一直不间断地提到温州、萧山,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鲁冠球的描述。因为鲁冠球厂里生产的万向节有质量问题,他硬生生地做出决定,把全部的产品召回,直接损失到43万,这在当年www.i1766.com是天文数字——这样的胸襟和气度,才能够在让他在历史的过往中永远保持一种直立的态度。设身处地问自己:你敢么?张瑞敏也是这样,因为冰箱存在问题,就把76台冰箱砸成了废铁。同样设身处地问自己:你敢么?
    出生于80年代的人,对这三十年印象特别深刻。我们亲身感受着从广播到黑白电视机再到彩电,物质的提升,钱变多了。父辈们从包产到户生产队,再到各种承包制,在时代的推动下起起落落,直到白发苍苍,可能,最初的目的仅仅就是为孩子谋求一个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他们奋不顾身地出去摆摊售卖,他们使出浑身解数地谋求经济上的独立,希望在这个残酷而冷情的时代分到一杯残羹冷炙。
    可是,我们呢?自以为地努力着,却还痴痴地抱怨着。
    那个时代,成就了一批勇敢的有气度的有远见的人们,也成就了父辈们的人生,或喜或悲。那我们呢?——我们会凭借着什么去和这个世界较真?就凭借着我们对“钱多事少”的态度,就凭借着可有可无的人生目标?
    张皇失措的人生,再给十个三十年,依然还是过不好。不敢为自己努力的人生,再给十个三十年,也是枉然。
    3.请对每个故事都心怀敬意
    企业家是那些愿意把变革视为机遇,并努力开拓的人。2003年,在首届全国优秀企业家评出后的15年,幸运者在杭州聚会。20位先行者“病的病、死的死、逃得逃、抓的抓、退的退”,最终还是没有人一个人完成了企业产权的清晰化改造,到2006年,一半企业陷入困境或者已经消失了,很多人晚年让人唏嘘。马胜利免职后不得不去开包子店维持生计,有的远走他乡。可是,他们当年也是叱咤风云的人物,在别人都睡着的时候,他们觉醒了。在别人还在迷茫的时候,他们已经行动了。
    读到山东潍坊的陈光的故事,这个被称为“三光专员”——陈光、陈卖光、陈送光的人,成为了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的“第一官”,我很难想象这样的行为所会承担的责任和压力,这得有多么惊世骇俗,却又拥有前瞻的眼光。
    世事本来就无常,有的时候站在风口浪尖,推一把,就成了弄潮儿,但是跌入低谷了,则终身无为。但是,必须对书里书外每个在那个时代的人们保持敬意。
    每个人都无法预测未来,但是,大抵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对每个认真的,执着的灵魂心怀敬意,对每个勇敢的突破表达崇敬。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