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彰显文艺的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2)

http://www.newdu.com 2018-02-20 光明日报 王晖 参加讨论

    3.立足史诗般的伟大实践创作出无愧于新时代的精品力作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对于文艺作品的诸多经典话题同样进行了新的阐释。譬如针对文艺作品塑造典型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这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论述一脉相承。典型的高度,不仅是作品和时代的艺术高度,也是作家艺术家追求的高度。因为一部作品的成功与否、经典与否,与其能否塑造出成功的人物形象密切相关,古今中外的文艺经典已经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这个成功的人物就是“典型”,它是作家艺术家所要着力塑造的人物,是具有特殊的性格、命运或心态,蕴含着深广社会历史内容,体现着作家审美评价的艺术形象。鲁迅笔下的阿Q、莫里哀笔下的阿巴贡、卡夫卡笔下的格利高尔等都是享誉世界文坛的典型人物。中国作家和艺术家应该具有创作无愧于新时代的典型形象的雄心和信心。
    再如创造新史诗问题。这实际上与文艺如何表现历史、如何表现新时代我国的现实发展等紧密相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史诗,本指一种诗的类型,即偏重于客观叙述历史事实的诗歌形式。正因为此,史诗往往又与宏大的历史叙事、民族叙事或国家叙事勾连起来,黑格尔就曾说过:“史诗就是一个民族的‘传奇故事’。”史诗又可代指一种严格遵从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的文学风格,其前提就是恪守历史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尽可能地去还原历史,而不是以泛娱乐化的心态去虚化、戏说、曲解和解构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历史给了文学家、艺术家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文学家、艺术家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但有责任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戏弄历史的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而且是对自己创作的不尊重,最终必将被历史戏弄。
    当下出现的一些以任意想象和戏说解构历史的网络文学等,并非严肃的创作,而是过度娱乐化的结果,不仅是对受众特别是青年一代的误导,还呈现出历史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偏差。如何引领沉溺于游戏和动漫的年轻一代回归文艺正典,获得对于历史的正确认知,责任在于我们。因为今天的青少年正是明天中国的主力军,他们决定着中国未来的走向和格局。因此,我们应该致力于中国新史诗的创造,这不但是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真实再现,更体现出对于新时代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特殊意义,体现出建立于中华悠久文化和现代文化基础之上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深刻阐明了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新要求。目前我国已然成为文艺大国,但仍然存在“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等方面的问题。当务之急就是助推中国文艺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由此,需要认真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如何在文艺的内在品质上获得新的突破、提升和飞跃,向文艺强国迈进?怎样致力于表现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气神?还应该总结的是,经过40年改革开放的中国文艺为世界文艺贡献了哪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作为“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文艺又在哪些方面拓展了从文艺大国走向文艺强国的有效途径,为世界上民族国家的文艺在开放中保持自身独立性提供了哪些全新选择?
    新时代呼唤新气象新作为。广大文艺工作者应明确自身的目标和责任,构筑文艺的中国形象和中国精神,彰显文艺的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
     
    (作者:王晖,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