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自1995年始,曹顺庆先生连续发表《21世纪中国文化发展战略与重建中国文论话语》(《东方丛刊》1995年第3期)、《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文艺争鸣》1996年第2期)、《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基本路径及其方法》(《文艺研究》1996年第2期)等系列文章,提出中国文论的失语症问题,引发文论界持续讨论。 参考文献: [1]参见张江:《当代西方文论若干问题辨识——兼及中国文论重建》,《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毛莉:《当代文论重建路径:由“强制阐释”到“本体阐释”——访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张江教授》,《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6月16日;张江:《强制阐释论》,《文学评论》2014年第6期;张江:《关于“强制阐释”的概念解说》,《文艺研究》2015年第1期;张江:《场外理论的文学化问题》,《探索与争鸣》2015年第1期;张江:《关于场外征用的概念解释》,《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张江:《强制阐释的主观预设问题》,《学术研究》2015年第4期;张江:《前见与立场》,《学术月刊》2015年第5期;张江:《阐释模式的统一性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15年第6期;张江:《前置结论与前置立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张江:《关于“强制阐释论”的对话》,《南方文坛》2016年第1期;李晓华:《关于“强制阐释”的追问和重建文论的思考——张江教授和王齐洲教授对话实录》,《江汉论坛》2016年第4期. [2]白烨:《“强制阐释论”在文论界引起热议》,《光明日报》2016年4月11日. [3][17][27][29][33][34][36]张江:《当代西方文论若干问题辨识》,《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 [4]刘方喜:《具体性误置:强制阐释论的哲学方法论探讨》,《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5]张玉勤:《强制阐释论的逻辑支点与批评策略》,《学术研究》2016年第1期. [6]范玉刚:《强制阐释论的意义阐释》,《学术研究》2016年第2期. [7][10][23][32]张江:《场外理论的文学化问题》,《探索与争鸣》2015年第1期. [8][20][24][25][28]张江:《强制阐释论》,《文学评论》2014年第6期. [9]张隆溪:《作品本体的崇拜——论英美新批评》,《读书》1983年第7期. [11][31]拉曼·赛尔登、彼得·威德森、彼得·布鲁克:《当代文学理论导读》,刘象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29、326页. [12][15]傅其林:《强制阐释论的范式定位》,《学术研究》2016年第3期. [13][14][16]李小贝:《当代西方文论神话的终结——强制阐释论的意义、理论逻辑及引发的思考》,《学术研究》2016年第6期. [18]许徐:《“强制”之后,如何“阐释”?》,《文艺争鸣》2015年第6期. [19][21][22][26][35][37][39][41][42]高建平:《从当下实践出发建立文学研究的中国话语》,《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4期. [30]乔纳森·卡勒:《当今的文学理论》,生安锋译,《外国文学评论》2012年第4期. [38]《巴赫金全集》(第五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14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