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用学 >

语言模因的主体性与语境化

http://www.newdu.com 2018-02-06 《外语学刊》 李捷、何自然 参加讨论
语言模因的主体性与语境化*
李捷1,2  何自然3
(1. 华南师范大学,广州510631; 2.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州510225;
3.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510420)

    提要:语言模因是携带模因宿主意图、借助语言结构以重复或类推的方式反复不断传播的信息表征,以情景语境、语言语境、认知语境及社会语境等为触发语境。语言模因的主体性常指模因宿主的语用态度,它与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有极其密切的关系。语境化指社会交往中的情景、互动与推断。在人类社会中,人们使用语言和理解语言都要求语境化模拟。只有在广泛语境化的社会和在动态的社会语境模拟进程中人们交往才有意义。不同的社会或在同一社会的不同阶段,语言模因的复制、传播因受文化、传统、习惯、时局等影响而形成的社会语境化是动态的。
    关键词:语言模因;主体性;语用态度;语境化
Subjectivity and Contextualization of Linguistic Memes
 Li Jie 1      He Ziran 2
(1.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1, China;
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Guangzhou 510225, China;
2.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510420, China)

    A linguistic meme is a representation of information which is widely spread with the intention of the meme’s host, making use of linguistic structure and by means of repeating and analogizing. Linguistic memes are triggered by various contexts, which can be categorized as situational context, linguistic context, cognitive context, and social context. The subjectivity of linguistic memes often refers to pragmatic attitudes of their hosts. And the attitudes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process of meme replicating and spreading. Contextualization means situation, interaction and inference in social communication. In human society, people feel it necessary to have context of simulation in using and comprehending language. Only in the broadly contextualized society and by simulating the dynamic process of social context can the communication be significant. In different societies or at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same society, the replicating and spreading of memes are dynamic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culture, tradition, habits and current situations.
    Key words: linguistic memes; subjectivity; pragmatic attitudes; contextualization
    自第一篇社会语用的模因论研究论文发表以来(何自然、何雪琳2003),模因论与语言学的交叉研究已足足有十年之久[1]。这期间模因论被用来阐释语言语用现象、指导语言教学,甚至指导语言的本体研究,《外语学刊》在2008年第1期还辟有模因论与汉语语用结合研究的专栏,体现了国外理论不断本土化的进程(李洪儒2013)。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拟专注于语言模因(linguistic memes)研究,给出定义,并对其触发机制、宿主主体性及语境化等进行探讨,是我们对此课题的后续研究(见李捷,周榕 2011;何自然、李捷 2012)。
    正如Lyons (1982: 102)说的,主体性是“自然语言在其结构及正常运作中为说话人提供表达自己和表明自己态度与信念的方式”。语言模因宿主的主体性因素在其复制传播中的作用显而易见:Heylighen(1998)提出的模因复制传播四阶段(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都涉及宿主的主体性问题,但目前对此尚未有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拟着重讨论语言模因主体性的重要内容——语用态度,以揭示主体性因素在语言模因复制传播中的语用功能。
    1语言模因的定义
    模因一般定义为“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的信息单位”(Blackmore 1999: 43)。Distin (2005:20)指出:模因作为信息部分的各种表征(representations),它可以说具有信息的某一特定内容;人类大脑储存的是各种心智状态和事件,包括各种想法及情感、态度及观点、记忆及技能。因此所谓“表征”,不外是储存在我们心中的世界信息的某个片段,所谓“表征内容”指的就是包含在我们各种表征里的信息。这与上面提到的Heylighen (1998)关于模因复制传播四阶段的观点一样,无论提及模因复制传播过程,或者说模因是人类大脑中的信息表征,其实都体现了模因宿主的主体性作用,所以说模因的主体性源于宿主的主体性。
    在上述的基础上,我们从语用学的角度将语言模因(linguistic memes)定义为:语言模因是携带模因宿主意图、借助语言结构以重复或类推的方式反复不断传播的信息表征。
    信息表征的类推传播有“义同形异”和“形同义异”两种方式:“义同形异”指内容(基本)相同、形式不同;“形同义异”指形式(基本)相同、内容不同,其中有同音、同形、同构异义嫁接三种变体形式(见何自然 2005)。不论是哪种传播方式,都体现了宿主的语用态度,如情绪、情感等主体性因素。
    2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触发语境
    语言模因的复制、传播需要语境的触发。语言信息在未获得复制传播前只处于一定的语用潜势中[2]。这里的语用潜势(pragmatic potential)指在某种特定语境中,某种语言信息(由一定的语言形式来体现)被讲话人选用去表达其语用意图的可能性。语言信息具有语用潜势,而能被高频复制传播使用的语言信息即成为语言模因。而语言模因的复制传播需要被引发。语境是语言模因的主要触发因素。语言模因可以被以下任何一种或多种语境的诱导或刺激而开始其复制、传播的行程。
    2.1情景语境
    情景语境指事件发生的具体场景和实况,包括与情景有关的时间、空间及地点,历史和现实的、甚至虚拟的人和事,以及事件或话语发生当时的一切现状。话语总是在一定的情景语境中进行的,当上述的情景出现时,就会触发话语中的语用潜势,诱发模因的复制和传播。例如媒体揭露社会上有人拥有大量来源不清或非法所得的房产,这一社会情境语境引起广泛的关注,激活了人们话语中处于语用潜势的某些词语,并以特定的形式加以复制和传播,从而发展成语言模因:
    ① 房X:房叔 房婶 房姐 房媳 房妹
    2.2语言语境
    语言语境指理解词语意义的上下文和双方互知的常识或文化知识。语言语境讲究语言结构和语境的动态储存关系,注意遣词造句应与什么样的语境配合。为了准确表达,说话人要恰当选择语言结构,而且要顾及到听话人预知的常识;而为了准确理解说话人的意义,听话人就要刻意注意对方使用的语言结构。语言结构的改变可以引致语境的改变,反之亦然。因此,语言语境影响到话语的表达和理解。
    近年学界对语言语境相当重视, Verschueren (1999)从动态语境角度突显语境与语言结构的关系;另一位欧洲学者(Gardenförs 1997)讲到言语行为和语境时说,依靠语言语境,语用学能组成言语行为规则,语义学可看成是常规的语用学,而句法学要依靠语言语境给出标记,以利于意义解读。
    语言语境也能触发语言模因的复制传播。英语的say会受不同语言语境的驱使而改用带有某种特征的“say”的近义词:
    ② He bullied 盛气凌人地说 /roared 咆哮着说/murmured 呐呐地说/whisperd 悄悄地说 /ordered 命令道/shrugged 耸耸肩说/added 补充道/explained 解释说/boasted 自夸地说/admitted 承认道;等等。
    以上各例的谓语动词都保留“say”这个基本意义,但换了”say”的义同形异模因变体,将“说”的信息表征传递出去。
    2.3认知语境
    人类认知,无论是感知、选择、记忆、说理和表达感情,都要依赖语境。按照van Dijk (2008)的语境理论,我们不能将语境只理解为情景的表现手段,那只是语境理论的一部分,是情景模式,一种客观语境。但客观语境不能控制人们的交际。即使共处相同的客观语境,不同人物,不同年纪,不同身份都可能产生不同的心理语境模式,他们心目中的认知语境都不一样。主导着人们交际的语境其实是心理模式,语境随双方交谈的心理过程形成,是心理上对语境的认知(何自然,2011)。
    认知语境是情景语境经过交际者处理加工后的结果,是他们在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人们在谈话中提及的情景语境可以立即(刻意地或非刻意地)与大脑认知的抽象情景关联起来,产生语境化模拟(simulation)。正是这个认知语境化模拟能够有效地、可靠地辨认谈话中提及的各种不同的(客观现实中的或谈话情节中的)情景语境,从而获得完整的知识、准则、期待和习惯。
    语言模因可以被不同的认知语境触发。不同的个体运用语言时会产生不一样的认知语境。例如什么是secret of happiness作为一个话题,人们可以根据头脑中的认知语境引发自己的认识。哲学家罗素的心目中,secret of happiness是广泛的兴趣和正确的人生态度:
    ③ The secret of happiness is this: let your interests be as wide as possible, and let your    reactions to the things and persons that interest you be as far as possible friendly rather than hostile. (Bertrand Russell: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
    一位巴西作家联想到要处理好现实和理想的关系时激活了The secret of happiness:
    ④ The secret of happiness is to see all the marvels of the world, and never forget the
    drops of oil on the spoon. (Paulo Coelho:The Alchemist)
    下面各句分别就说话人当时的认知语境激活了同一的话题结构The secret of happeines:有认为幸福快乐的秘诀是珍惜已有,知足常乐;有认为是热爱本职,忘我工作;也有认为是自由自在,等等。
    ⑤ a. The secret of happiness is not having more, but wanting less.//The secret of happiness
    is not to have what you want, but to have what you have.
    b. The secret of happiness is not in doing what one likes,but in liking what one has to do.
    c. The secret of happiness is to fill one's life with activities.
    d. The secret of happiness is freedom.
    这些例子说明:不同的认知语境能触发出语言模因,并使它以相同结构、不同内容的方
    式复制、传播。
    2.4社会语境
    现实或想象中的社会语境,如问候、讲演、约会或时政讨论等,既是一种认知,也是一个情景,是情景语境的一个特殊类例。这些情景语境一旦确立,就会有一些互动的认知图式推断出来,形成语境化的社会。Gumperz (1982, 1992a, 1992b) 在他的互动社会语言学中提到语境化,指出它具有情景、互动、推断等特征。人类社会使用语言和理解语言都要求语境化模拟。人们只有在广泛语境化的社会和在动态的社会语境化模拟过程中交往才有意义。下例是一位在北京已經住了十多年的出租车司机观察到的:
    ⑥ 这世界变得太快,从前的倒爷,现在叫经纪;从前的馊招,现在叫创意;从前的出租车,现在叫的士;从前的帅气,现在叫酷毙;从前的小资要捱整,现在的小资是时尚。
    此例说明:社会语境的变化会诱发语言模因在复制传播中产生变异,常见的方式是义同形异(如从“倒爷”到“经纪”、“馊招”到“创意”……);而形同义异也不少见,有同音、同形、同构而异义的。如例中的“小资”,说法依旧,含义已非。社会语境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促成语言模因的语境化。
    3 语言模因的主体性----宿主的语用态度
    从上一节的例子可以看出:语言模因不只是语言信息的简单复制和传播,而是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据我们的研究,导致这种变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模因的复制传播过程中还携带着宿主的主体性因素,例如情感、偏好、立场、情绪、评判、意图等,体现出某种语用态度。这些与语用意图密切相关,与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限于篇幅,本文重点讨论语言模因中的语用态度。
    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美国心理学家Allport(1935)认为,态度(attitude)是现代社会心理最具特色、最不可缺少的要素。一般认为,态度是对事物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心理倾向,主要指个体以自己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对当前事物的评判(Eagly and Chaiken 1998)。态度具有动态性,同一的个体在不同时期、不同场景中对同一事物的态度可能不同。
    态度主要是通过言语行为来表明的。说话人的语用态度在特定的语境中可以通过某种语言形式传达出来。我们曾论述过语用态度中的立场、情感、意图等主体性因素(何自然、李捷 2012;李捷,周榕 2011),而这里谈的则是语言模因复制传播过程中模因宿主的语用态度问题,主要有肯定、否定、中立等三种类别。
    3.1肯定态度
    语言模因在复制传播过程中,会携带着宿主对模因支持、赞成及喜欢的倾向,这类态度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心理感受,是一种积极肯定的态度(positive-attitude),例如:
    ⑦“我盼望你们成为未来的‘高富帅’和‘白富美’——高在学识、富在精神、帅在行动;白在品质、富在内涵、美在心灵!”(《南方日报》A16,2012年6月26日)
    “高富帅”和“白富美”是时下流行语,一般用来调侃自己、或嘲讽别人,多用于网络的虚拟世界。 但本例出自一位大学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正式讲演。他表达的“高富帅”和“白富美”,尽管形式上与流行语相同,但内容却完全两样,语用态度也截然不同。值得注意的是,语言模因使用这种形同义异方式传播时,如果要体现宿主刻意改变原模因传递出来的语用态度(如变消极为积极;变否定为肯定等),则必须伴随适切的语境解释,否则宿主的这种意图难被识别。
    语言模因在复制传播过程中会带有宿主刻意改变原模因语用态度的情况,而且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当然最常见到的还是宿主较为稳定的语用态度,如表示褒义或贬义的语言模因在复制和传播过程中模因宿主往往会相应地对事件持肯定或否定的语用态度。
    3.2 否定态度
    语言模因在复制传播过程体现的宿主否定态度(negative-attitude),指宿主对模因表达的事件有不赞成、不支持的倾向,情感上表现为困扰、无奈、不爽、讨厌或排斥。伴随宿主这种态度的模因常采用形同义异的方式复制传播,即语言模因的具体内容被宿主在原来结构框架下改造,以适应其交际意图,如最近出现的例子:
    ⑧北京风光,千里朦胧,万里尘飘。望三环内外,浓雾莽莽,鸟巢上下,阴霾滔滔。车舞长蛇,烟锁跑道,欲上六环把车飙。需晴日,将车身内外,尽心洗扫。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美女戴口罩。惜一罩掩面,白化妆了,唯露双眼,难判风骚。一代天骄,央视裤衩,只见后座不见腰。尘入肺,有不要命者,还做早操。(《沁园春·霾》, 百度文库[3])
    当读者看到上面这首《沁园春·霾》时,自然会联想到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并认定前者是以形同异义的方式从后者仿制过来。毛泽东的词表现的完全是一种正面的语用态度,他通过展现祖国的壮丽山河而最终抒发了自己的伟大抱负和广阔的胸襟、情怀,表达了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忠诚;而《沁园春·霾》作者所抱的语用态度则是否定的,他在词中痛陈首都北京遭遇雾霾天气给人们带来的种种不快景象,藉以表达自已的无奈与忧郁,以及盼望环境改善的心情。
    语言模因复制传播过程中,如果出现宿主语用态度变化,就可能会引起后续宿主的共鸣,并按该模式仿制、传播,从而使语言模因现象显出强势,通过网传,被赋予的新意得以不断扩展。本例中的《沁园春·霾》除了北京版外,还相继出现郑州版、武汉版、环保版、北漂版等变体[4],在民间广为流行。
    3.3 中立态度
    中立态度(neutral-attitude)是语言模因在复制和传播中体现出来的宿主的语用态度。它们分别是一种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当模因宿主认为他们对事态无法判断谁对谁错,或把持不定该支持哪一方时,他们就会在应对中复制传播一个表征中立态度的模因,表明宿主持不偏不倚的语用态度,要走中间路线。体现模因宿主中立态度的语言模因,常见的有经典的成语或歇后语,也有网络的流行语,如“昏官断案—各打五十大板”;“矮子骑大马—上下两难”;“石头落水—沉没(默)”;“老虎打架—劝不开”;常见的网络流行语则有“打酱油”、“路过”、“飘过”等等。
    ⑨记  者:你对郭XX事件怎么看?
     受访者:不好意思,我是来打酱油的。
    这里表示不偏袒事件的任何一方,或表示不参与评论。其实,说话人的所谓中立态度是有自己的态度倾向的,只是迫于现实情况,不得不使用一个表明自已中立的语言模因。
    4 语言模因的语境化
    语言模因经过语境触发和主体性因素在它的复制传播过程中渗入,加上自身高频、快速传播扩展的能力,以及对社会心理因素带来的影响,就会完成社会语境化的进程。所谓社会语境化,说的是在社会语用中某话语结构因屈从于当时的特定语境而使原来的意思产生变异。现在只要遇到该话语结构,人们就会将它绑定在该特定的社会语境之中,获得该特定语境赋予的新义,成为语境化了的话语。例如,传统的反讽语就是语境化了的话语;网络语言中很多也是语境化了的语言。某些耐人寻味的说法也可能是语境化了的语言。还有当今揭发的所谓语言腐败现象,即出于某种目的或情绪,刻意忽悠听话人,将坏说成好, 贬说成褒,并广为流传,也是社会语境化造成的。
    4.1社会语境与语言模因的传播复制
    社会语境化同语言模因的复制、传播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动态的,在不同的社会或在同一社会的不同阶段,因受文化、传统、习惯、时局等影响,模因复制、传播而形成的 社会语境化状态是动态的。
    一个言语社区使用的词语,因时代不同会有不同的说法和用法;而在另一个言语社区甚至从来不用那些词语,或改用另外的说法。一个社区可能允许将一些带贬义的词语用于褒义,或褒义用于贬义;而另一个社区可能使用大量委婉语而不使用直率的言词等。例如,港台地区和国外华人社区对上了年纪的人氏惯用“长者”、“耆英” 来尊称;对有生理、心理缺陷的人称为肢障、体障、智障、失聪、失明人氏;死去的人称往生。本世纪普及的无线电话早就不再叫“大哥大”而叫“手机”,相应的英语也很少用cell(ular) phone而多用mobile phone,甚至只说mobile了。
    语境化的社会中有些语言表达式可能远离其原意,成为习语、成语。对于这样的语境化语言,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早就不讲究(更多的是不知道)它们的来龙去脉了。这些不同时期的语言语境化现象,自然与语言模因的复制传播有密切的关系。
    下例的各种说法,其来历或典故早已不得而知。作为语言模因,它们在复制、传播过程中已变为习语,成为社会语境化了的一种语言表达式[5]:
    ⑩a. Dutch courage(语境化为:酒后之勇)
    The poor man beat his boss by means of Dutch courage.(…乘酒意打了老板)
    b. French leave (语境化为:不告而别)
    Many of the boys at the school took French leave to go to the football match.(...旷课去看足球比赛)
    c. Indian giver(语境化为:送东西给人日后又讨回的人)
     Toby may have given you these books, but don't start celebrating yet. He's famous for being an Indian giver. (…他送东西又往回要,是出了名的)
    d. Italian hand(语境化为:幕后操纵;暗中干预)
     I sensed that fellow's Italian hand in this matter. (我感觉到那家伙在幕后操纵…)
    e. Spanish castle (语境化为:空中楼阁;不切实际)
     The life science is not a Spanish castle. Its courses are quite popular with non-science majors. (生命科学并非不切实际的空谈…)
    谈到语境化的社会,人们总是用几十年前文革时代的语言灾难作为典型例子。当时社会语境的政治色彩强烈,是一个语境高度政治化的社会。那时复制和传播着一些近乎荒唐的语言模因和模因变体。以重命名为例,一夜之间,全国的城镇、街道、店铺、剧院、医院、工厂、学校,甚至幼儿园,只要认为不突出政治的,都逃不掉改名的命运。时至今日,乱改的名称早已改回来,而这又说明,语言模因的语境化是动态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
    4.2语境化模拟与语言模因的传播制约
    语言模因的传播基于两方面的动力。其一是语言模因本身的规律,它要千方百计地在宿主的大脑里存储,并从一个宿主进到另一个宿主那里复制和传播自己;其二是语言模因宿主的能动作用,他要带着意向、顺应特定的社会语境,有效地使用语言。可见,模因的传播与语境的关系十分密切。
    我们在谈论认知语境时提到语境化模拟,它属于认知语境模式创建者头脑中配合谈话内容模拟出来的情景语境范围。模拟的情景语境往往是他们根据生活积累起来的经验和看法形成的;它们是一些接近默认或常规的情景模式,在交际中要同谈话内容反映出来的社会真实语境相印证(Edmonds 2010)。
    从语言模因传播的第二个动力(即语言模因宿主的能动作用)来判断,模因宿主正是语境化模拟模式的创建者。他根据交谈过程中得到的信息和他模拟的情景范围相对照,有选择地做出意向性的顺应,为语言交际的目的创建一个语境化模拟模式。这样,语言模因的传播就同语境结合在一起了。我们上面说过,《沁园春·霾》出现之后,人们就利用语言模因的“形同异义”类比传播方式先后产出北京版之外的郑州版、武汉版、环保版、北漂版的《沁园春·霾》。这正好说明语境化模拟模式创建者的意向是试图表示他们对环境的焦虑和关心,对当前的不作为而遗憾,从而激发和促成以后力求整治空气污染的愿望。
    语言模因是受社会语境制约的,它能在动态的语境化社会中存在,表明它的传播受到普遍的鼓励和支持。但是,模因的复制、传播速度和广泛性并不说明它永远保持着强势。随着时境的变迁,它在社会语境中可能出现得快,消失也快。文革时流行的模因就是典型例子,即使是早一两年前的流行语,现在也有一些不那么流行,甚至不复存在了。同样,近期可能仍在产生语境化模拟模因的《沁园春·霾》,其中描述的情境一旦得到鼎力整治,这首词的种种变体很快就会销声匿迹,在人们中间不复流传了。
    某些语言模因之所以获得强势,往往因为它得到广大宿主的心理认同,或符合语境模式创建者的意向,让社会更多的受众分享到传播的信息。
    网络流行语正是由于上述的原因而成为强势语言模因,并得到广泛迅速传播的。某些与当前的社会语境和认知语境格格不入、不合时宜的信息,往往遭到淘汰,成为弱势模因,淡出历史。在新版的《新华字典》(第11版,2011)里,我们注意到收进了诸如“学历门”、“房奴”、“晒工资”等所谓网络热词,而相应地将“马达”、“相声”、“摩托”、“煤油”等词汇剔除掉。这样做曾一时引起过争议,但这种变化似乎适应了语言的进化发展,也就是不可逆转的。网络词语作为模因开始在网上盛传,那是十分自然的事。然而即使是这样,它仍然受到社会的一些批评,表明社会还不能接受这些网语试图形成的语境化。
    5结束语
    本文在明确界定“语言模因”的基础上,主要探讨了体现语言模因主体性的宿主语用态度和语境化问题。在语言模因的复制传播过程中,宿主的主体性不容忽视。同传统的模因论的认识不完全相同,我们从语用的角度看语言模因,认为它跟其它语言形式一样,在应用中必然带有主体(宿主)的语用意图。这些体现宿主语用意图的语言模因还有助于完善社会语境化的进程,让自身成为语言交际中一种新型表达手段。除了本文探讨的语用态度,语言模因的主体性还有更多的内容值得研究,我们将在后续的研究中继续讨论该课题,以求更深入、更全面地揭示语言模因的本质。
    参考文献
    黄国文. 作为普通语言学的系统功能语言学[J]. 《中国外语》,2007(5).
    何自然. 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
    何自然. 语境新论[J].《外国语文研究》,2011(1).
    何自然、何雪林. 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 《现代外语》,2003(2).
    何自然、李捷. 翻译还是重命名?--语用翻译中的主体性[J]. 《中国翻译》,2012(1)
    李洪儒. 国际化、本土化与语言类学术期刊建设[J].《外语学刊》,2013(1).
    李捷,周榕. 转喻的主体性及语用移情[J]. 《外语教学》,2011(3);
    Allport, G. Attitudes [A]. Murchison, C. &Worcester.  A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C]. MA: Clark University Press, 1935.
    Blackmore, S. The Meme Machine[M ]. Oxford: OUP, 1999.
    Distin, K. The Selfish Meme [M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Eagly, A. H. and Shelly, C. Attitud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Gilbert, D.T. , Susan T. Fiske & G. Lindzey.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C]. New York: McGraw-Hill. 1998.
    Edmonds, B. Context and Social Simulation[J].EPOS, 2010(6).
    Gardenförs, P. The pragmatic role of modality in natural language. Kirchberg am Weshel, Lower
    Austria. 20th Wittgenstein Symposium)[C]. Wittgenstein Society, 1997.
    Gumperz, J. J. Discourse Strategies[M]. Cambridge: CUP, 1982.
    Gumperz, J. J. Contextualization and Understanding [A]. Duranti, A. & C. Goodwin. Rethinking
    Context: Language as an Interactive Phenomenon [C].Cambridge: CUP, 1992a.
    Gumperz, J. J. Contextualization revisited [A]. Auer, P. & di Luzio, A. The Contextualization of Language [C]. Amsterdam: Benjamin’s, 1992b.
    Heylighen, F. What makes a meme successful?Selection criteria for cultural evolution. Jean, R. Proceedings 15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Cybernetics [C]. Namur: de Cyberné­tique, 1998.
    Lyons, J. Deixis and subjectivity: Loquor, ergo sum? [A]. Jarvella, R. &W. Klein. Speech, Place, and Action: Studies in Deixis and Related topics[C]. New York: John Wiley, 1982.
    van Dijk, T. A. Context Theory and the Foundation of Pragmatics[J]. Studies in Pragmatics. Tokyo: Kaitakusha. 2008(10).
    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 Edward Arnold, 1999.
    * 本文受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项目《特色化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及应用》(2012JK338)资助。
    [1] 2012年秋季,在何自然教授的带领下,语言模因论研究小组(李捷任秘书)在广州成立,成员分布在国内多所高校。
    [2] 潜势(potential)是心理学术语,也见于语言学研究领域。譬如,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将语言区分为 “能做”(can do)即人类的“ 行为潜势”(behavioural potential)、“能表”(can mean)即语言的“意义潜势”(meaning potential)和“能说”(can say)(参见黄国文2007:16)。
    [3] 见http://wenku.baidu.com/view/303e3927e2bd960590c677d9.html
    [4] 见http://wenku.baidu.com/view/f83f4b1852d380eb62946d5a.html
    [5]来源于《中国日报》,参见2012/3/14台海网:www.taihainet.com 。
    引用本文:
    李捷、何自然.  语言模因的主体性与语境化,《外语学刊》,2014(2): 59-64.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