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黑暗中的祈祷

http://www.newdu.com 2018-01-29 文艺报 丁颜 参加讨论


    写作起源于对文字自身的敏感,一个字在热衷于想象的人眼里可以幻化出无数的意象,让人陶醉其中,同样一个意象可以用很多文字排列组合而出,想象与创作结合起来,有意识与无意识结合起来一个故事便诞生于笔下,像一个美妙的游戏,这是起初的写作,只是单纯的写,并无太多思考。
    后来感觉写作是与自己的一种交流,高兴、失落、委屈、感动、纠结都会去写,忽然而至的情绪激发出灵感,自动去写,写得几乎像是快要将自己耗尽,大脑白茫茫一片时,问过自己,为什么要写,写来又有什么用处,这样的问题好久都是没有答案的,但依然在写,组合、构建、劳心劳力,其中所得一言难尽。
    有一个晚上印象特别深刻,正在拜毯上祈祷,室内是安静的,突然停电了,周围一片暗黑,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什么都抓不到,又感觉什么都包围着我,这种感觉与我某一刻写作时的状态一模一样,在黑暗和静默中手心里的眼泪让我蓦然惊醒,写作不为什么,它于我来说,只是黑暗中的祈祷,清醒的意识依赖于混沌的无意识,生的悲苦依赖于祈祷中的希望,艰难而坚强。
    有时感觉写作这件事,不是自己选择的而是被选的,像是一艘启航的船,想停也停不下来,所以显得很悲观,我不止一次说过,如果必须要丢掉几样爱着的东西,那我第一个丢掉的一定是写作,我并不是讨厌写作,我只是害怕写作过程中的寂静和它带给我的想哭的曲折心肠。但停下来不写比写更悲观,心是悬着的,焦灼、空虚、无处下落。
    随着成长渐渐意识到,好的小说不是单靠想象就能出来的,它需要一个坚实完整的背景,犹如温暖明亮的火焰需要一堆柴禾来维持,火焰燃烧余留下的灰烬的质地,不仅源于燃烧的程度,也源于柴禾的硬度。
    是的,我需要一个写作的背景来延伸和发展我的故事。
    生长行走在西北这一方土地,眼之所见的都是形态丰富的朝拜与灵魂的自我救赎,一方属于宗教的土地,虔诚干净的让人感动。
    对某一片土地太熟悉,连它的经脉延展都清楚时,它会顺着你的眼睛痛到心里,以这样的土地和人文为背景,勾勒小说,像是在刀刃上舞蹈。在心里无数次的幻化,无数次的打碎又成型,一步一步抓好角度,将自己所知的信息用故事的方式传达给读者,渐渐成为我写作的根本和方向,离现实很近,又很远,用文字画一副距离间的导航,引导人们进入一个清晰的世界。
    我意识到,写作不是盲目地大声叫喊,行使发言权,引起人注意,写作首先要心静,让客观自己来表达自己,没有对错,不要偏见,无需解释和辩护,然后要有爱,浓郁热烈的爱、格调清冷的爱、善良邪恶的爱都可成为一条线索,无需操纵,但源源不断。作家不是上帝,不可能具有上帝般造人的神力,也没有上帝安排一切顺其自然的能力,写作基于理解,公正理智、有责任感和道德感的理解是放置正义的框架。
    对于破题之后如何表达才能完整,这一点我一直很慎重,荒凉和沉默并不代表无物,往往看不见的要比看得见的深广,看得见是现实,看不见的人心背后的苍凉和广博,在小说的世界里二者又都是能看见的,让生活的阴暗面和光明的一面平行前进,用小的世界超越大的世界,让读者通过一个窗口,将细微、神秘、复杂、模糊、困顿、混乱阅读成清晰的常态。
    在写作过程中时常感觉自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像是在分裂生长,或者说是双重人格,是小孩与老人的混合体,用孩童的心看待世界,用老人的口吻书写世界,用尽可能的章法技巧、叙述形式,将一个整体以一分为二、二分为四的倍数关系划分成不同的局部,然后展现、隐藏、强调、暗示,其最终目的是分析和展现整体中的核心,所有的孩童都是天生的哲学家,他的本质和核心是稳定的、善的、单纯的,惟有一针见血的单纯才能够与生活抗衡并保持自己的独立,拥有自己的思维方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