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百岁刘以鬯:他的读者,大多是年轻人

http://www.newdu.com 2018-01-23 文学报 江迅 参加讨论


    
    2017年12月7日,是中国香港文坛的特殊日子,纯文学之宝、老作家刘以鬯99岁生辰。那天,我和两位同事玮婧、骆丹,携带前一天就订制的他爱吃的栗子奶油蛋糕,还有沉沉的一大袋水果,去他太古城的寓所为他庆祝生日。
    ——作者
    圣诞节之际,我在中东采访。那天在耶路撒冷,意外收到刘以鬯夫人罗佩云的WhatsApp:“祝圣诞快乐,December 2017”。身在异乡,一阵欣喜。我告诉她,我在以色列。她旋即回复说:小心,保重。
    刚过去的12月7日,是中国香港文坛的特殊日子,纯文学之宝、老作家刘以鬯99岁生辰。那天,我和两位同事玮婧、骆丹,携带前一天就订制的他爱吃的栗子奶油蛋糕,还有沉沉的一大袋水果,去他太古城的寓所为他庆祝生日。
    客厅里,刘老躺在特制的小床上,边上是医疗器皿物品,下午他还要出门去医院例行复查,不忍心拍他躺着的照片。他极为瘦弱,却精神不错,我握着他的手,在他耳边大声用上海话与他交谈。走了一个世纪的文坛“一代宗师”刘以鬯,生于上海,1948年移居香港地区。尚记得1992年,我还在上海《文学报》供职,来香港地区探亲,一天约他见面,他说他喜欢用上海话与上海人说说话。两年后,我亦移居此地,多次见他,也都用上海话交谈。
    2000年冬,我和时任上海《文学报》总编辑的郦国义,向北京作家出版社推荐《对倒》,最终,新书2001年2月在北京出版。记得当时还做了一次长篇采访。刘老首度透露,是上海的柯灵先生带着他走上文学之路的,他很想回上海看看。王家卫影片《花样年华》的片尾有醒目大字“特别鸣谢刘以鬯先生”,我问刘老为什么鸣谢。他说,从没有人问过他为什么“特别鸣谢”,这是他第一次就此作答。2010年7月,香港书展选他为首位香港书展年度作家,又跟他有过一次深谈,自那以后有7年没见他了。此时,他躺在小床上,看到我们探望他,似乎很开心。他像孩童般用英语唱生日快乐歌,还在夫人的提议下,唱了一首法语歌。夫人罗佩云79岁了,仍保持那种美的韵味。刘以鬯唱毕,夫人用手指轻轻点了一下他鼻尖,以示赞赏,一派动人的鹣鲽情深。
    
    
    
    刘以鬯部分作品
    这个住所,刘以鬯住了40年,客厅两个大橱里尽是他当年自己手工制作的微细模型。夫人说,她还记得《对倒》内地版是我从中促成出版的。为了增补书稿,她来过当年我在荃湾的家送书稿。她也经常陪同刘以鬯参加各种会议,讲座、论坛、研讨会,还有新书签售,出任活动主礼嘉宾。圈中人都说,没有夫人相助,刘以鬯不可能有这么多书出版。刘以鬯17岁开始写作,至今80多年。他的作品都颇具风格化,与众不同。《酒徒》是意识流小说,《对倒》是双线平衡。他一手写娱人的作品,即“通俗小说”;一手写娱己的作品,即“严肃文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刘以鬯同时为13家报馆供稿,每天写13000字。几十年来,刘以鬯创作了数千万字的文学作品。每逢出书,他却严格挑选,至今出版的也就二三十种。他会从自己在报纸上连载的小说中精挑细选,择优出版。《对倒》最初精选版只有2万多字,报纸上连载字数却是50万字。多数书稿他都要改、要删,把有水分的、重复的一一删除。寻找这些作品的简报和资料,就全靠夫人了,从浩如烟海的报刊中,寻觅、捡拾、抄誊。他总是说他作品的读者年岁偏大。
    
    刘以鬯与自己的作品《酒徒》
    2010年他获选香港书展首个年度作家,论坛后数百读者拿着他的书排队签名,他坐着不停签,夫人站在边上不时翻开书的扉页。求签名的却大部分是年轻人,事后,他对我连说三遍:“真没想到,真没想到,真没想到。”刘以鬯长年无病无痛,一直到早两年才坐上轮椅。香港地区文学圈中人都知道,他几乎每天下午会散步两个多小时。喝完下午茶已经四点了,他就会在家附近走走,看看书店,逛逛商场,遇到熟人,站着聊一阵。电影人黄劲辉执导的《刘以鬯:1918》,以光影声像记录了刘以鬯。此纪录片是《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中的一部。有消息说,有人正筹划拍摄刘以鬯的新纪录片。2018年,是刘以鬯百岁纪念,预祝拍摄成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