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重温青春之歌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人民日报 李云雷 参加讨论


    
    
    
    《青春之歌》的多种封面。
    最初读《青春之歌》是在中学时期,现在我还记得读完之后的激动,当天晚上我夜不能寐,反复回想着小说中的场景,想象着林道静的音容笑貌,以及她所走过的成长道路,被小说中的故事深深吸引着。在那之前我已经读过巴金的《家》,我在当天的日记中写下了对这两部小说的感想与比较,心中也萌生了一种朦胧的愿望,作为一个青年人,我要像觉新和林道静一样,走向广阔的社会,勇敢地承担起时代所赋予我们的重任。这是我当初最深的印象,或许也是这两部作品在历史上对一代青年人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到了北京大学之后,我主要研习中国当代文学。《青春之歌》作为当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当然也在我的关注范围之内。这个时候我更多是以研究者的眼光阅读《青春之歌》。我知道了小说的主人公是林道静,但作者杨沫主要讲述的是青年知识分子如何走向革命道路的故事;知道了小说的叙述结构是“一女三男”模式,林道静选择恋爱对象的过程也是选择正确道路的过程;知道了杨沫曾接受当时的批评意见,增写了农村生活的部分;再后来,我又知道了《青春之歌》中余永泽等更多主人公的原型……
    可以说,《青春之歌》是当代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小说之一,也是在海外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对它的评价史是当代中国思潮的一个折射。许多的研究者以《青春之歌》为例,重新思考知识分子与革命的关系、女性与革命的关系等,这些方兴未艾的研究让我们看到了20世纪中国的丰富复杂,以及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艰难、曲折与必要。
    但是在今天,我却想从另一个角度来阅读《青春之歌》,也就是在一个新的语境中,我们该如何理解林道静和那一代青年的选择。
    对于当前的70后、80后、90后来说,我们熟悉的是“小时代”的氛围,是消费主义与娱乐至上,我们熟悉的是“个人奋斗”的故事,是个人意义上的挫折、痛苦与幸福。在这样的语境中,我们是否能够想象另外一种青春,另外一种青年?对于他们来说,“富二代”的处境带给他们的不是满足与炫耀,而是精神上的束缚和痛苦,他们追求的是理想与正义,是改变不公正的社会秩序,是将个人生命融入到一个伟大事业之中去。在婚恋问题上,他们所向往的不是嫁入豪门,去过富足的生活,也不是门当户对,在同一个阶层中彼此联姻,他们追求的是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是超越于物质条件之上的精神愉悦,是在共同奋斗中凝结而成的深厚情感。对于我们来说,这样的青春与爱情似乎已经有些陌生和遥远,需要我们重新思考。
    在这里,恰恰隐藏着现代中国转变的秘密,正是高老太爷和林父所代表的传统中国秩序无法维系,在内忧外患的空前危机中,才诞生了新一代中国青年,正是因为有林道静等一代代青年的奋斗、牺牲,中国才能避免被瓜分或灭亡的命运,才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走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青年不仅承担起了时代的使命,而且改变了自身,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青年。
    在历史的视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现代青年是在“五四运动”之后才诞生的。在那之前,中国虽然有生理年龄意义上的青年,但并没有文化或政治意义上的青年,那些青年被束缚于“长幼有序”的传统伦理秩序中,并没有成为改变中国与世界的力量,而在“五四运动”之后,经受过新思想、新道德、新知识洗礼的中国青年,焕发出了前所有未有的能量,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将一个气息奄奄的老大帝国转变为一个生机勃勃的新中国。
    在《家》《青春之歌》中,我们可以看到觉新、林道静们走向社会、走向革命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艰难曲折而又充满痛苦的,在今天的后设视角中,我们也能看到更多在小说中没有充分表现的现实苦难与心灵磨难。
    对于今天的青年来说,《青春之歌》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一个故事,而在于让我们将自己对“青春”的理解相对化,让我们看到还有另外一种青春,另外一种人生,相对于我们日渐物质化、世俗化与保守化的生活世界,林道静的青春之歌无疑是富有光彩与魅力的,那就让我们和她一起踏上旅程吧:
    “清晨,一列从北平向东开行的平沈通车,正驰行在广阔、碧绿的原野上……这女学生穿着白洋布短旗袍、白线袜、白运动鞋,手里捏着一条素白的手绢,——浑身上下全是白色。她没有同伴,只一个人坐在车厢一角的硬木位子上,动也不动地凝望着车厢外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