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构式语法研究的历时取向—历时构式语法论纲——历时构式语法论纲(6)

http://www.newdu.com 2018-01-22 《中国外语》2015年第12卷 文旭 杨坤 参加讨论

    4.2构式的合成性 
    “合成性”问题一直是语言学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尽管认知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法在此问题上各持己见,但它们都无一例外地把“合成性”置于其理论的重要位置。认知语言学持温和的合成观,认为语言具有“部分合成性”,而不是转换生成语法所说的“完全合成性”。可以说,构式语法始终贯彻了“部分合成”的思想。对于意义的合成,构式语法认为,一个具体构式的意义是词汇义和构式义的整合。例如,Goldberg(2006)在分析“A dozen roses,Nina sent her mother!”这样的表达式时,就认为它是由双及物构式、话题化构式、动词短语构式等11个构式组合而成。此时,我们不禁要问:如此众多的构式是如何相互作用,产生整体构式义的呢?Goldberg(2006:22)用一句话概括,“构式可以自由地组合构成具体的表达,只要这些构成成分不是相互冲突的”。而事实并不是那么简单。原因有二:一方面,整合的过程可能导致新质的涌现(如习语等),涌现的意义又是如何产生的呢?这个问题需要说明;另一方面,一个构式的产生通常不是一次性整合而成的,许多构式都要经历漫长的、渐进的演化过程。 
    对于第一个问题,国内已有学者进行过相关讨论。例如,沈家煊(2006)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讨论“王冕死了父亲”这一句式的产生过程。他指出,该句式是由“王冕父亲死了”和“王冕丢了某物”糅合而成的,由此产生了涌现意义“因此而丧失”。毋庸讳言,概念整合理论在解释语言结构的意义合成方面很有说服力,但它始终不能有效地说明这种“涌现”的构式义源于何处。是隐喻、转喻的机制在起作用,还是受文化、语篇等因素的影响?这既是个共时问题,也是个历时问题。因为共时的假设也需要历时的考证提供证据支撑。石毓智(2007)从历时的角度考察了“王冕死了父亲”的历史起源,提出与沈家煊迥然不同的观点。他认为,“王冕死了父亲”和“他来了两个客户”都属于存现句,在历时演化过程中受到动补结构和结构赋义规律的影响,从而产生了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情况。这里我们不讨论孰是孰非,但可以看到,运用历时研究来验证假设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结合大量的历时语料,历时构式语法要探讨以下问题:一个构式,特别是一些复杂的和特殊的构式(如习语)是如何整合而成?其形式和意义经历了什么样的历时发展过程,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