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曾广煜:“可燃冰”类语义矛盾词语的命名依据(2)

http://www.newdu.com 2018-01-20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曾广煜 参加讨论

    二者共同的义素为“同辈”、“年长”,不同的只是“性别”。因此,《说文解字》中对“姊”的解释就是利用了二者共同的义素加上区别性义素的方法。这种利用人们已知的词语创造新词的手段,也广泛存在于现代汉语中,尤其是世界快速发展变化的今天。
    词语的概念有内涵和外延,使用词语的人通常只需知道该词的外延,而不需要像词典一样解释其内涵。如同我们都使用“人”这个词,也能准确地在交际中运用,但解释“人”这个词却很难。所以,一个词在使用过程中,会逐渐形成其典型性范畴,而遇到新事物、新概念时,人们用其典型性范畴加上区别性义素或词语就可以形成一个新词或新短语。例如,“保姆”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为“受雇为人照料儿童、老人、病人或为人从事家务劳动的妇女”。这个释义限定了“保姆”是“妇女”。然而,时代发展变化了,从事这种服务工作的也出现了男性。直接用“保姆”称呼已经不当了,因此人们创造性地使用“男保姆”、“男阿姨”来指代这类人群。“男阿姨”就是明显包含语义矛盾的词语,却又符合人们的认知。
    诸如此类的词语还有“旱冰”、“哑铃”、“飞船”、“男巫”、“平角”、“白煤”、“干洗”等等。我们以“干洗”为例,看看这类词的命名过程是怎样的:
    洗:[+用水;+去污]
    干洗:[-用水;+去污]
    上面的义素分析显示,“洗”本身的词义是“用水去污”,其核心意义是“去污”,“用水”只是最初造词以及使用该词时附带的意义。随着技术的进步,不用水也可以去污,在表达这种概念时直接使用已有语素“干”用来区别“水”,加上表示核心意义“去污”的“洗”,“干洗”就成立了。
    我们再看“可燃冰”的命名依据:
    冰:[+由水构成;+固体;-可燃]
    可燃冰:[+由气、水构成;+固体;+可燃]
    “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因其外形像冰,但可以燃烧。在“可燃冰”命名过程中,我们只选取了“冰”的“固体”和“由水构成”两个属性,再加“可燃”这一区别性特征。如此,当我们使用“冰”时依然还是“由水构成的不可燃烧的固体”这个内涵,但在外延上随着客观世界的发展而增加一个“可燃冰”的事物。虽然在科学分类上,二者不属于同类,但是从外在认知上,人们首先认识到的是其外形像“冰”一样,然后才是功能“可燃”。如此,“可燃冰”的义素可以直接表示为:
    可燃冰:[+外形似冰;+可燃]
    词语是反映客观世界的,当客观世界发展变化了,词语也会随之变化。旧事物、旧现象的消失可能会导致词语的消亡,新事物、新现象的出现也会带来新词语的产生。因对世界认识不足而创造的词也会随着我们对世界认识的加深而改变。“可燃冰”类语义矛盾的词语正是我们技术发展、改造世界的产物。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