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性研究正成为语言研究的热点之一,现有研究多关注话语使用者如何通过话语表达个人情感、态度、价值判断和评价等。语言交际中传递完全客观的信息几乎是不可能的,看似客观的陈述,如“他是这个学校的优秀青年老师”,却隐含说话人对所言之事(命题)非常确定的判断,即“根据我所了解的信息,我确信他就是这个学校的优秀青年教师”。可见交际过程不仅涉及客观信息的传递,同时必然传达话语使用者的态度、判断、感受或者对谈话、交流方式的评论等。客观命题和主观意义这两个不同的方面往往在同一语句中相结合,使听者/读者不仅得知命题内容,也获悉说话人/作者的主观意向。 随着语言学界对语言主观性的兴趣日趋浓厚,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以不同的术语对其进行了探讨,为统一术语,笔者把说话者的主观意向统称为“立场”。具体而言,立场指作者/说话人对所表达话语的态度、情感、判断和责任,包括其对文中信息呈现方式的评价。比伯将立场分为三大语义类别,认知立场,表达对话语命题的认知判断,如认知确信度、局限性、来源、角度等;态度立场,表达对话语的情感或评判;风格立场,用于说明话语的言说风格。 立场体现的是语言形式与语境之间的语用关系,说话人/作者与话语内容、与听众/读者之间的关系。立场的使用关系到话语使用者能否恰当、灵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否维系与听众/读者的良好关系,能否构建得体的说话人/作者身份。语言水平的提高不仅仅是概念意义的丰富和提高,同时也要求立场表达能力的相应提高,即恰当表达观点、态度、情感和身份及灵活协商特定的主体间关系能力的提高。在母语之外第二语言的学习运用当中,立场表达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特别就中国二语学习语境下主观性研究而言,立场表达能力是中国学习者二语综合应用能力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其做深入系统的研究对深化外语教育改革、培养高层次外语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外二语立场表达研究的代表人物有那夫、海兰德等。他们初步分析并对比研究了不同母语背景的英语学习者的书面立场表达。结果显示,二语学习者在表达立场方面相对英语母语者而言有不少差距,主要原因之一是日常教学往往注重命题表达能力培养而忽视立场表达能力。20世纪末以来国内专家学者对西方理论进行了引入、评述等有益探讨,且应用研究逐渐增多,但遗憾的是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学术语篇分析,而二语立场表达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初步研究或多或少存在研究语料偏少、研究方法简单、研究层面单一等缺点,研究结果也有待进一步检验和完善。 中国语境下的二语立场表达尚待全面、深入、系统的探讨和研究。在笔者看来,此语境下的立场表达不仅体现英、汉两种语言和东、西方两种思维文化影响下的跨文化、跨语言特点,还受制于语言习得普遍规律和教学环境等因素,而其不同语言水平阶段的立场表达能力则会体现一定的发展轨迹;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二语学习者在目的语接触机会相对匮乏、学习时间相对有限的特殊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培养其立场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其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因此中国二语学习语境下的立场表达研究和教学既要注重理论构建,也要注重实践探索,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