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语言文字关乎全部社会生活

http://www.newdu.com 2018-01-2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沈阳 参加讨论

    语言是民族和国家的标志,语言文字之于人类、之于民族、之于国家、之于社会,其重要性毋庸置疑。由于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生活的要素,是日常交际的工具,因此人们对于有些语言文字使用中的问题往往习焉不察,见怪不怪。
    语言是民族和国家的标志,语言文字之于人类、之于民族、之于国家、之于社会,其重要性毋庸置疑。由于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生活的要素,是日常交际的工具,因此人们对于有些语言文字使用中的问题往往习焉不察,见怪不怪。比如吵架时骂个“我去”这样的脏词,文章中写个“艹根”这样的新字,发短信来个“欧了”这样的怪词,拍广告造个“咳不容缓”这样的词语,说汉语时夹上“out了”这样的外语,说句“亲,哦”成了“某某体”,还有人造出“人艰不拆”之类的新成语。确实,与“汉语走向世界”的大趋势相比,这些语言文字问题似乎无足轻重、无伤大雅。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常常引用一句古语“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其实也完全可以用来看待语言文字的这些小问题。上面说的这些语言文字现象于国家和社会来说也都不是“小事”!
    最近台湾有位语文老师认为有些汉语的语句得了“语言癌”,这或许言过其实。但对相关问题,“早发现、早治疗”还是有必要的。比如汉语和外语混用、“杂交”现象。钱锺书小说《围城》中就描写过一个“张先生”的说话腔调:“我有hunch,看见一件东西,忽然what d’ you call灵机一动,买来准OK。我常对他们说,不要用假货来fool我,我姓张的不是sucker。”近年来社会上像张先生这样说话的情况似乎愈演愈烈,不少人都喜欢在说话和写文章中夹杂着使用外文单词。
    再如新造词语问题。从语言的发展演变看,出现新词语、新词义一点也不奇怪。但目前有些词语却是为了“立异”而故意“标新”。比如“我”叫“偶”,“提意见”叫“拍砖”,“喜欢”叫“稀饭”,“睡觉”叫“水饺”,“同学”叫“童鞋”等不一而足。更有甚者干脆用字母、数字、标点等符号来代替汉字。如果这些都算是“汉语”,那汉语的词语可真是无奇不有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