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网络语言成亚文化符号 逃离规制追求个体自由表达(3)

http://www.newdu.com 2018-01-20 中国青年报 马中红 参加讨论

    语言的游戏亚文化的“抵抗”
    网络空间的无深度感、暂时性、分裂性和全球化特征,促使在其基础上生成和传播的青年亚文化,程度不同地体现出无厘头、狂欢、无聊、围观、起哄等现象,但程度不同的“抵抗”却依然是青年亚文化实践的氧气。
    为数不少的网络用语来自青年群体对现实社会突发事件的强烈反应。这部分事件大多集中在社会不公、贪官腐败、恃强凌弱和无序竞争,这种社会矛盾的体现,是社会之殇,也是百姓之痛。“表叔”、“你懂得”、“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凡此种种,哪一个不映射出严峻的社会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用语过度地狂欢往往也会导致青年亚文化的“抵抗”失去明确的指向,拼贴、戏仿、恶搞等手法的大量使用固然撕裂了原有文本的意义,但为了博取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夸张的搞笑,尽力地拆解在短时间里重复地出现,其结果便是意义被放逐,剩下的只是狂欢。譬如“元芳,你怎么看?”这一短语,最初是借用电视剧《神探狄仁杰》的台词,表达的是对警方调查结果的质疑。可是,这一颇有深意的句式被无节制地套用在任何场合,乃至出现了“作业很多,元芳,你怎么看”之类的版本,最初的冲击力被消解殆尽。
    网络上的这些语言现象很难将娱乐和“抵抗”截然分开,可以说,它是当代青年亚文化游戏精神的体现。在娱乐中获得属于个人的情感体验,享受自由自在的感觉,得到无与伦比的愉悦和快乐;同时,在包含各种强制性和禁止性语言使用的社会文化语境和网络空间中,语言的狂欢必然蕴含着某种程度的偏离。
     
    (作者为苏州大学“新媒体与青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