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说“以前”道“以后”

http://www.newdu.com 2018-01-20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 牛保义 参加讨论

    【摘要】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探讨汉语“以前”和“以后”语义概念化的认知机制。“以前”“以后”既可以单用,又可以连用,即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或段落里。不管是单用的“以前”或“以后”,还是“以前”“以后”连用,其语义概念化都必须有一个时间参照点。这样的参照点可以是隐性的、交际双方默认的说话时间,还可以是显性的、句子中明确提到的某一具体时间或某一具体事件发生的时间。不同的是,“以前”和“以后”连用的句子可以选取相同或不同的参照点。“以前”“以后”单用,使用“以前”的句子是以后事件发生的时间为参照点,凸显先事件;使用“以后”的句子是以先事件发生的时间为参照点,凸显后事件。“以前”和“以后”连用的句子,常常凸显先事件和后事件的不同或对立,或是锁定两事件发生的时间区间。“以前”的语义概念化,是以说话时间或句子提及的时间的起点、句子提及的事件开始的时间为参照点,逆时间流动方向,将说话时间或句子提及的时间之前、句子提及的事件开始之前的时间感知为“以前”。“以后”的语义概念化,是以说话时间或句子提及的时间的终点、句子提及的事件结束的时间为参照点,顺时间流动方向,将说话时间或句子提及的时间之后、句子提及的事件结束之后的时间感知为“以后”。“以前”和“以后”语义概念化的认知特征可以抽象为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时间感知原则”,即时间的流动是单向的,语言对时间的感知可以是双向的。
    【作者】牛保义[1,2]
    【作者单位】[1]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 [2]河南大学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所,475001
    【期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
    【关 键 词】以前 以后 参照点 顺时感知 逆时感知
    【基金项目】本文为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名词指称义的情景植入理论研究”(项目编号:13BYY002)的阶段性成果.
     
    引言
    两个动作或事件(A,B),说A 动作或事件发生在B 动作或事件以前,就等于说B 发生在A 以后。但是,在具体的语言使用中,二者并非完全可以划等号。先来看两个句子:
    例(1)张三吃过午饭以后去了教室。
    例(2)张三去教室以前吃了午饭。
    例(1)和例(2)表达的是同一事件——张三先吃午饭后去教室。不同的是:例(1)使用了“以后”,例(2)使用的是“以前”。此外,还有一些不对称的地方:对“去教室”和“吃午饭”两动作发生的时间提问,要回答“张三什么时候去了教室?”,只能用例(1)作答;要回答“张三什么时候吃了午饭?”,只能用例(2)作答。如果对“去教室”和“吃午饭”两动作发生的先后提问,例(1)只能是“张三吃过午饭后做了什么?”的答语;例(2)只能是“张三去教室前做了什么?”的答语。按照传统语法的解释,像例(1)使用“以后”的句子,语义重心是后发生的动作或事件(如“去教室”);像例(2)使用“以前”的句子,语义重心是先发生的动作或事件(如“吃午饭”)。按照现行认知语言学的解释,像例(1)使用“以后”的句子,以先事件为参照点凸显后事件;像例(2)使用“以前”的句子,以后事件为参照点凸显先事件。
    显然,在句法层面,“以前”“以后”都是以其前面的成分为参照点或背景,凸显其后面的成分。根据笔者搜集到的语料,“以前”和“以后”的使用并非如此简单。认知语言学研究运用参照点组织(reference-point organization)理论,对使用“以前”和“以后”句子的认知基础作出了合理的解释。(Alverson,1994;Yu,1998;张建理,2003)但是,这里的参照点又是怎样选取或确定的呢?“以前”和“以后”单用和连用的句子,参照点的选择或确定有无不同?本文尝试在认知语法理论(Langacker,1987/1991/2009)框架内对以上问题作出回答。
    我们先来看“以前”和“以后”的句法结构特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