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从谚语看两岸客家人思想观念的共性(2)

http://www.newdu.com 2018-01-2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温昌衍 参加讨论

    谚语体现“山居稻作”文化
    可以看出,海峡两岸客家人虽然分居两地,但有共同的思想观念和民间谚语,表明台湾客家人比较完好地保留了客家传统文化与方言。其中原因,与台湾客家人从大陆分离出去时间不是太久远有关(据丘昌泰《台湾客家》第2页,从康熙二十二年即1683年客家人开始进入台湾南部的六堆等地区算起,至今为300多年),与两岸客家人坚守语言文化的行为与心理有关(两岸客家人都遵循“宁卖祖宗田,不忘(卖)祖宗言”的古训),更与两岸客家人共同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有关。
    这些思想观念的背后有一个深厚的客家传统——“山居稻作”文化。客家谚语将客家地区地理特征描述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将客家人生活环境描述为“逢山必住客,有客必住山”。台湾客家也面对类似的地理环境。丘昌泰《台湾客家》说:“早在明清时期,大陆客家移民渡海来台,就居住在土地较为贫瘠的丘陵地区,因而也衍生出‘山区经济’的形态……在台湾传统客家经济活动中,水稻几乎与台湾客家密不可分。”方言于此有不少证据:第一,客家方言中与山区生活和稻子种植相关的词语异常丰富。例如梅县话中“山岭”类词语、“树木”类词语、“山区动物”类词语、“山区建筑”类词语、“稻田”类词语、“农具类”词语、“禾”类词语都很多。有的词语颇具特色。如贬称、戏称乡下人为“山巴佬”、“山牯”、“山精”、“山精山怪”;很边远、很偏僻、很闭塞、很多山说成“系山”、“蛮山”,即 “山”有形容词用法;“禾”类词语中有“畲禾”(旱稻)、“旱禾”(旱稻),反映了客家稻子种植除了别地常见的水田种植,还有别地少见的旱田种植。第二,客家方言中有一批外区罕见的特征词,该类词对内有很强的“一致性”,对外有很大的“排他性”,是客家方言的“代表”。通过深入分析它们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发现它们集中体现了“山居稻作”文化。例如“崠(山脊)”、“屋崠(屋脊)”、“岩(悬崖突出)”、“湖(小水坑、积水洼地)”反映了客家山区地理特点是山多湖少。其中,“崠”引申指“屋脊”(“屋崠”),这是与周围山脊类比的结果。“岩”引申指“悬崖突出”、“额骨突出”,这也是由周围多悬崖而引申结果。“湖”指“小水坑”和“积水洼地”,是因为客家山区没有真正的“大湖”。第三,客家方言中有不少熟语,反映了客家的生活特征:周围多山,多树,多野兽;禾(即稻子)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还有番薯、芋头等作为补充;牛是必不可少的役使家畜,鸡、狗、猫在日常生活中有重要性。知道了“山居稻作”这种文化背景,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客家话又叫“山话”,为什么客家民歌叫“山歌”,为什么客家守护神叫“三山国王”,为什么客家人叫“山居之民”。如清人杨澜《临汀汇考》:“瘠土沙土皆可种 (暑芋),一亩之地可收十余担,山居之民以此代饭,可省半岁之粮。”客家又有“山人”(客家山歌:“山间山田荫山水,山人山上唱山歌”)、“半山客”(潮客比邻区潮汕人称客家人)等说法。由此也不难理解客家文化中为什么有 “二次葬”、“女子天足”、“围龙屋”、“重农轻商”等重要的文化现象。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客家的传统观念,在别的地方或多或少也存在,只是在客家人那里表现得更为集中、突出和充分。这些山区农业文化下形成的思想观念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或后果,例如,视野不够开阔,心胸有些狭窄;在意小范围的团结,容易内斗;太过求稳,不敢创新、冒险;太过务实,睿智、改革不够;太过重农,重商有限;太过功利,大作为不够,等等。海峡两岸客家人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也应该摒弃这些消极方面。
    (作者单位:嘉应学院文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