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网络词语产生路径与传统媒体的应用误区

http://www.newdu.com 2018-01-20 《中国记者》杂志 石春凤 参加讨论

    提要:网络词语是伴随着网络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网络传播新现象。大部分网络词语来源于对负面新闻事件或不正常社会现象的概括,带有黑色幽默和讽刺隐喻的风格。网络词语简洁生动,一诞生就得到广大网友偏爱,发展神速。
    关键词:网络词语 传统媒体 误区
    网络词语的类型
    网络词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事物。网络词语大多是新兴的缩略语,包括汉语缩略及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缩写,还有某种有特定意义的数字,起初主要是网友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词语了。
    网络词语有多种,主要类型如下:
    谐音类。例如,886=拜拜喽,格格=哥哥,美眉=妹妹=漂亮女孩,洗具=喜剧,神马=什么,吓爹=下跌。
    缩写类。高大上=高端+大气+上档次,高富帅=高大+富有+帅气,白富美=白皙+富有+貌美,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冷无缺=冷漠+无理想+信仰缺失。
    新“四字成语”类。有缩写特征,但与传统组词规范相去甚远。如喜大普奔:有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之意;人艰不拆: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就不要拆穿;不明觉厉:虽然不明白对方在说什么,但好像很厉害的样子;细思恐极:细细想来,觉得恐怖至极;男默女泪:男人沉默,女人流泪等。
    原话引用类。如“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
    生活类。如反映低层卑微处境的“草根”“屌丝”,反映人群分层的“高富帅”“白富美”,反映住房问题的“蜗居”“房奴”“蚁族”,反映就业问题的“被就业”“考碗族”,反映权力腐败的 “许三多”“拼爹”,反映压力问题的“压力山大”“死不起”,反映人或事物不同一般的“雷人”“奇葩”等。
    网络词语产生路径
    网络词语的产生有其时代特征,词语的变化是时代变迁的风向标,同时也揭示出时代的某些病症。它一般来源于特定甚至是负面的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网民通过一个生动形象的词语作出鲜明恰当的总结,反映了网民对某一公共事件或某种社会现象的看法、态度和评价。
    比如,“奇葩”本义指奇特而美丽的花朵,常用来比喻珍贵奇特的盛貌或非常出众的事物,在网络词语中常用来比喻某人或某事物十分离奇,不落世俗,个性十足,世间罕见。网络中用来指非常特殊,行为举止特别另类,超出大众习惯的一些人。
    “高大上”起初用来形容事物或产品的价位、品位、等级在同类中高出一筹,如“苹果公司的高大上的笔记本电脑”,后来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生变异,多有讽刺意味。如说阜阳一酒厂的豪华厕所,“据称,这么高大上的厕所是为了吸引前来购酒的客户观看和使用。”
    网络热词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和创造性。网民通过对汉语语音、字形、词汇、语法等方面进行不拘一格的改造,造词方式比传统方式丰富得多。有时甚至会故意误用,如“蒜你狠”“油你涨”“姜你军”“煤超疯”“毕剩客”,达到轻松娱乐的传播效果。还有的故意误用,纯属娱乐性质,如“有木有”“这样紫”“肿么办”。
    网络词语在传统媒体中的应用障碍及误区
    网络词语在传播途径上是由网民创造,在网络及生活中流行使用,并最后被传统媒体认可与借用。网络词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非正式语言,它的传播方式是自下而上的。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在内容上的差异必然导致网络词语与传统媒体融入是有条件的。
    首先,传统媒体在使用网络词语时切忌过于随意。部分网络词语不仅具有讽刺甚至尖刻的特性,而且沦为低俗。如“屌丝”一词不仅从字面上来讲就给人不适的感觉,且其传递出的消极情绪和负面社会影响更是给人不好的印象。相反,“给力”“奇葩”等词语由于形象生动受到人们欢迎。
    2013年9月17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奇葩”校规是在恶狠狠地管制学生》一文,其中提到:“‘奇葩’校规年年有,今年似乎特别多。比如,河南漯河一所高中规定,‘任何男女生交往务必遵循在明亮地方、5人以上同学在场’。杭州某中学规定,‘男女生不得成对单独出现在校园里,男女同学平时距离不能小于50厘米,男女生不得同桌吃饭’。浙江台州一中学规定,‘严禁男女同学单独相约面对面吃饭,或同吃一份饭菜或帮一方带饭……’” “奇葩”一语用在此文中,显得既贴切又鲜明,轻松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
    其次,传统媒体应用网络词语时要考虑到不同年龄层次的受众群体。如报纸的读者中不少为中老年人,而由于不了解网络词语背后的事件,他们对网络词语的接受存在障碍。比如,如果不了解“俯卧撑”背后的“瓮安事件”,就会对这一词语不知所云,就更不知道为何要“打酱油”了。只要弄明白网络词语与新闻事件的联系,才能知其真意。而这一点对于不经常上网的老年人尤其难,产生接受困难在所难免。
    再次,一些外文缩写频繁见诸报端,最常用的如IT、Wi-Fi等,老年人见到不知其为何物,如果报刊能在初次出现时加一个简单说明,如“IT(信息技术)”“Wi-Fi(无线网络)”,就能很快消除老年受众的接受障碍,发挥更好的传播效果。
    网络词语的传播源于它的生命力,从语言学角度来讲,词语在不断重复使用的过程中,其功能也在增强。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这些词语经反复筛选,进而走向规范,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对于网络词语,需要媒体人善学、善用,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它的积极效力。(作者单位:新华出版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