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苏州话在历史上有很高地位

http://www.newdu.com 2018-01-20 苏州日报 newdu 参加讨论

    苏州话,一直是吴语的主要代表方言之一。苏州话以软糯著称,所谓“吴侬软语”就是由此而来。昆曲和评弹都使用苏州话,并流行于整个吴语太湖片。
    苏州是古代吴国中心,语言也很古老。说苏州话古老,除了在汉代扬雄《方言》和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中就已指出吴方言与中原方言的不同之处外,还因为苏州话中至今保留着一些很古老的词语。如苏州人常挂在口头上的程度副词“穷”,表示“非常”“最”“很”这样的含义。我们可以在《墨子·天志上》中找到实例:“故天子者,天下之穷贵也,天下之穷富也。”
    到了明清时期,一些通俗小说,如冯梦龙、凌濛初的“三言二拍”为代表的作品中,收录了不少苏白。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更是将人物的对白全部采用了苏白,从某种意义上,也反映了当时上海妓院中妓女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价,不但要琴棋书画的技艺,更要能讲一口苏州话。苏州话的吃香程度似乎不亚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广东话。据说,当时的妓女都以自称为苏州人为荣。不过,如果追问她是苏州哪里人的话,她们却只知道苏州阊门了。事实上,大量的妓女都是冒用了苏州人的名牌。究其原因,除了苏州话确实好听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苏州历史上有过像陈圆圆、柳如是、赛金花这样的名妓。
    历代旧志也有苏州话的记载。道光《虞乡志略》卷八“方言”云:“相谓曰侬,谓不慧曰獃,俗又曰呆。”《相城小志》卷三《风俗》所“附方言”云:“布代称女之夫,阿伯称父,阿妈称母,大娘称伯母。”又云:“折花摘叶皆曰采,折物曰抝,忍耐曰熬”等等,诸如此类,均是苏州方言的典型词汇的记录。
    苏州话是吴语的代表,在历史上有很高的地位。曾几何时,姑苏城被大明士绅名流列为游学天下必得一游的五大都会之一,上至后妃宫眷、官宦妻女,下至民间妇女乃至江湖艺女,更以穿着苏式服装,学说苏白,操唱吴歌,引为骄傲。尤其对各式妓女来说,衣必吴妆,话必苏白,擅长吴歌,成为必备之技能,非如此不足以自抬身价。
    苏白在明代从江南的流行语言成为士大夫的流行语言。上层社会,尤其是江南地区的上层人物大多以苏州话为荣。甚至不同地区的人交流也有使用苏州话的。和官方“普通话”京白相对而言,苏州话在当时社会的地位相当于民间的“普通话”。
    越剧、昆曲、评弹都以苏白为标准音,甚至一开始的京剧都曾使用过苏白。古人云:“善操海内上下进退之权,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之而雅,俗者,则随而俗之。”到了近代,苏白与京白、韵白、粤白,成为中国四大白话之一。
    当然,苏州话也在慢慢地发生变化,除了苏州评弹等曲艺形式中还保留着较为纯正的老苏州话外,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州话中的翘舌音已消失。70年代起,青年一代中尖团音开始消亡。走进年轻一代的生活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听到“切菜”说成“吃菜”;“好像”说成“好样”;“实践”说成“实现”;“产业”说成“菜叶”;“七个方面”说成“吃葛方面”等等,不一而足。苏州话也有新的发展,如把信口开河的瞎说八道说成“说书”等。近来又有一种在形容词前添加“覅”的句型颇为流行,如“感觉覅忒好奥!”
    苏州话作为吴方言的代表,也不乏研究者。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赵元任曾亲自考察和研究过吴语等近60种方言,1928年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应用现代语言学方法调查研究吴方言的著作《现代吴语的研究》。1988年11月,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叶祥苓的《苏州方言志》。吴方言的研究者叶祥苓、翁寿元、张家茂、石汝杰等人,参与了《苏州市志》等首轮新方志方言卷的编纂,对苏州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苏州话的特点,苏州音与中古音、北京音的对应关系,苏州方言跟吴县各乡之间方言的主要异同都有描写和分析。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和学校教育普通话的强势推广,能够说一口纯正苏州话的人越来越少了。为了保留和拯救苏州话,苏州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陆续开展苏州话的学校推广、培训,开办苏州话节目和举办全市性的比赛、展示活动。1987年苏州人民广播电台以方言开播《苏阿姨谈家常》节目,每周四次(其中两次重播),每次10分钟,持续播出。2003年8月,苏州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举行首届苏州话风情大奖赛。2004年11月,苏州电视台推出用苏州方言主持的电视新闻节目《天天山海经》。2006年10月9日、2007年12月5日,又有两档用苏州方言主持的节目《施斌聊斋》《李刚评话》先后与观众见面。
    2009年,沈行望的《实用苏州话》和潘君明的《苏州话寻根》相继推出;2012年,苏州大学出版社又推出汪平、车玉茜所著的《学说苏州话》。据书店和出版社业内人士透露,这类书籍销售情况很不错。这大概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造就了大量“新苏州人”。而“学说苏州话”热的再次出现,恐怕是缘于“新苏州人”希望“入乡随俗”,急于融入苏州的心理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