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切实反思“汉学心态”(2)

http://www.newdu.com 2018-01-20 人民日报 newdu 参加讨论

    客观看待海外汉学研究
    张江:我相信,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文化、历史、语言、文学等,没有人比中国人自己更熟悉,更了解,更能阐释清楚。对文学而言,更是如此。优秀的文学作品不是语言文字的简单组合,它背后是博大精深、气象万千的本民族的文化、历史、风俗等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才提出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因此,对海外汉学研究,我们必须客观理性视之,对它的短板和局限要有清醒的认识。
    程光炜: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和文学批评中的“汉学视角”,是指由西方学术著作翻译和华人学者将西学转译成汉语这两个管道输入中国大陆的一种学术思维方式。这跟全球化语境中,中国大学为实现国际化目标,大力提倡与国外一流大学合作交流和接轨的制度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站在改革开放的角度,这种合作的交流和接轨是十分必要的,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但如果走向极端,把“汉学视角”变成体现中国学者的学术形象、确立其学术地位的根本前提,就大成问题了。一旦将这种“汉学视角”建构成权威性的学术高地,将其物质化为一种晋升身份的外在因素,那么,对这种视角的历史性反思也将开始。近年来,我去国外或港澳地区出席本专业学术会议,与相关大学开展合作交流时发现,其学术训练还是不错的,但要说其眼光、水准明显高国内一筹,也很难说。总体印象,一是西方理论意图在他们的研究和批评中过于明显,有一种以理论带历史研究和文学批评的倾向,给人理论预设之感;二是西方理论在与中国文学背后历史传统、文化气候和地理的结合上比较生硬,有一种强势要求后者服从前者的理论优越感。反倒不如国内一些具有敏锐历史眼光和深厚学术功力的学者,在理论与史实的结合上做得自然贴切和深入,他们在严谨历史分析上层层推进得出的结论,更能令人信服。相反,一些国外学者与研究对象之间比较隔膜。例如,他们无法理解上世纪80年代伤痕反思小说背后复杂的历史经验和个人记忆,不能接受十七年文学中社会主义经验的书写,对莫言、贾平凹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文学的深刻勾连,也基本视而不见,我想,这既有研究和文学批评盲目臣服于理论的功利心态,也与这种汉学视角无法与中国实践、中国故事真正接轨有一定关系。
    经过最近十几年中国大学国际化的进程,人们可能已经意识到,需从本土经验出发,立足中国社会实践和中国故事,在与文学理论相结合的再创新上更进一步。如何自觉反思,重新审视汉学视角,既不刻意排斥它的存在,也不盲目追逐,从而形成新的学术研究的张力和增长点,已经是一项紧迫的任务。这种反思性建构,不仅可以扭转唯西学是从的不良倾向,培养研究者更自觉的历史观察和分析能力,而且可以改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的制度环境。在我看来,这才是一种符合“中国经验”实际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的态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