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最美书店”太多 最美设计真能拯救实体书店吗(3)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解放日报 龚丹韵 参加讨论

    
    当书店像艺术馆
    文化空间能链接一切
    穿过车水马龙的虹口滨江,大楼林立之下,悬在高处的“建投书局”四个字方才让人意识到,此处喧嚣的空间里,还有一家书店。
    书店仿佛一座魔法城堡,一层层往上走,越来越别有洞天。整齐的书架、复古的老木,还有灯光下翻动的纸张声,让这家书店成为“网红”,被网友戏称为“霍格沃茨魔法学校”。
    书店的主人,其实是一家国有投资集团,主业金融投资,从2014年起,团队渐渐关注文化传媒板块,认为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文化产业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而其中,实体书店虽然不是一个盈利能力很强的行业,但它可以链接各种文化产业,这方小小的物理空间其实大有可为。
    去年,建投把上海的书店店面扩建至1500平方米左右,精心设计和运营,开业后果然受到关注。
    建投书店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权认为,设计和装修确实重要,它从外在展现书店的气质,向读者表明你在传达什么,“但这只是表象,还有更核心的内在,那就是如何提供差异化、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这是我们感触很深的地方。”
    建投书局的差异化定位,在2014年时就已经定下,那就是以人物为主题特色。书店里的书籍以人物传记为多,而人物传记的延伸作品,同样涵盖文史哲等各领域。就连书店里的展览活动,都围绕“人”。
    比如,书店几乎每个月都会推出主题人物展览。有一次人物主题是鲁迅,不仅展出鲁迅相关的书籍、研究著作,甚至还开发了鲁迅主题的咖啡饮品,这杯咖啡就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为美名而来的游客,未必能转化成实际购买力。只有特色、核心的产品,才能吸引稳定的客群定期消费。所以书店常常举办各种主题活动,比如有一次和一家小提琴机构合作,围绕古典音乐,做了一系列策划:在书店里进行古董名琴的展览,演奏古典音乐会。展览和音乐会收费,效果反而很好,与书店的客群高度匹配。此后,还相应做了音乐鉴赏和讲座。这场名琴活动让粉丝们念念不忘,此后1年间,反复有人询问下一次举办类似的活动是什么时候?
    在建投书店,书仍然是核心,面积占比最大,但是张权也坦言“仅靠销售实体书很难支撑书店的持续运营”。
    建投的团队认为,当代的读者不仅有阅读需求,也有其他文化需求。书的内容包罗万象,而文化无远弗届,可以渗透到生活各个角度。艺术品、主题活动、展览、影视,这些文化样式都可以与书店的空间融合。
    未来的实体书店会是什么样子?没有人知道答案,但有一个共性已渐渐明晰:书店空间的真正魅力不在于表面设计的美轮美奂。书店可以是一个文化平台,而不只是一家店。本轮实体书店浪潮中,每一家“最美书店”其实都依然在生存线上挣扎着,也在寻求着文化背后真正的经营之道。
    记者手记
    真正的解,在于培育更多爱读书的人
    一个真正爱书人理想中的书店什么样?
    采访中,那些大谈商业模式的书店运营者,无一例外,给了一个意外的相同答案:
    最好没有咖啡,没有文创,不必刻意装修,不用面积很大,只要能找到好书就行。
    陈逸凌说,他的梦想是开一家二手书店。陈晓欣说,没有咖啡才不会损坏纸张,没有文创才不会分散注意力。
    当然,真有人就为了自己的梦想在上海开了一家独立书店,其中较为有名的是哈尔滨路上的“半层书店”,主人之一是一名建筑师,书店空间自然颇为独特,选书也全凭个人眼光,以建筑和设计类图书为主。
    然而为了生存,半层书店也有一角提供咖啡和文创。两位店主还以书店为品牌,接一些文化和设计的活儿,方能维持独立书店的日常运营。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认为,这一波消费和零售的倒逼,对书店的更新换代其实也有启发。
    比如,书的分类变得有趣。店铺考虑读者的走动路线,人站在门口,一眼就能看到这边的书架是社科类,再走几步,很轻松又能看到二级分类。
    还有些分类更加遵循阅读习惯。比如科幻小说的旁边,放一些相关物理书。奇幻小说的旁边,放一些古代神话和历史书,有时候还有图画书。同一本书,在小说类书架出现,在学术类书架出现,在主题和畅销类书架又出现,不怕重复。
    分类的背后,更是意识的改变。过去,图书出版行业传统而学术,并未对书的展示研究透彻。而现在,从零售店铺借鉴经验,大家开始意识到,视觉效应、空间感知、消费心理,对阅读影响至深。如何吸引人读书、买书,每家店铺在环境上动足各自的脑筋,试图扫清一切阅读障碍,铺就一条读书的坦途。
    然而,“硬件很快能上去,读者却很难短期内跟上。阅读习惯是要培养的。当阅读人群还不够多,只能靠餐饮、设计这些外在的东西扶持。真正的解,在于我们得培育更多爱读书的人。”徐炯说。
    未来,当咖啡和书的混搭满大街都是,当书店只剩下千篇一律的设计,当网络满眼五折的现象越来越少,当读者对差价越来越不敏感,纯粹的实体书店会不会回归?
    或许真的有一天,当我们推开一家小小的店门,只见满眼墨香,怀着对神秘的书店主人的好奇,翻开一本偶遇的好书,间隙,旁边的人也在翻书,彼此眼角一抬,目光相逢,便明白,海内存知己。
    这才是实体书店理想的模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