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新一轮消费升级,近两年,各种设计美轮美奂的实体书店似乎又纷纷兴起。 它们当中,有些成为游客们打卡必去的景点,有些成为公众号和朋友圈的“网红”。然而装修的华丽转型,真的能够带来实体书店的复兴吗? 我们采访了沪上几家不同类型和风格的实体书店,它们有各自的经营之道,也有各自的困惑,或许能为未来阅读往何处去,提供某种借鉴。 当书店像零售店 一切都需精细化管理 英伦风格的黑与红,构成大悦城西西弗书店的主色调。 黑钢书架、红色标题、白色粉笔涂抹的几何图案,与每个展架上俏皮的话,共同形成这里的阅读氛围。 地面上的箭头,已为游人规划好了行走路线,每一排书架分类一目了然。走走逛逛,窗台边,酒吧式的座椅进入眼帘。即便不买,也可静静地坐下,随意翻阅已被拆开塑料包装的书籍。 书架区的最后,是一扇门。轻推,封闭的咖啡餐饮区就藏在里面。咖啡沾上书香,大概是最好的下午茶时光。 西西弗书店的空间格局,80%仍然是书,文创只占门前的一小块,而餐饮被独立安置,与书架隔离。 书是主角,但无论如何,它还是一家吸引“文青”的混搭式阅读空间。 这几年,西西弗书店在各大城市商场开出一家又一家连锁店,试图成为“书店界的星巴克”,似乎证明空间设计做得好,实体书店大有前途。但是西西弗上海区域的总监张志忠认为,没有那么简单。 上世纪90年代,民营书店风起云涌,在遵义的西西弗书店也是其中之一。那是书店的黄金时代,人们排队买书、竞相传阅,街头巷尾似乎都洒着书与诗的芳香,混着蠢蠢欲动的市场经济浪潮。 然而2007年起,实体书店进入寒冬。渐渐,转变开始了。2009年,西西弗选址不再是街头,而是有意识地入驻购物中心。 此时的购物中心也面临转型,为了留住客人,营造文化氛围,喜欢邀请书店入驻。双方都意识到,今天的商场不全是为了购物,今天的书店也不全是为了卖书,彼此要打造的是一个游客的“生活中心”,一个充满某种腔调和氛围的“生活空间”。 既然是生活空间,装修设计美轮美奂,自然被放到重要位置。进入购物中心的头几年,西西弗书店确实重视物理空间体验。但是近些年却发现,原来,光靠空间设计拯救不了实体书店。 “现在国内漂亮的书店太多了,我们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在哪里?”张志忠问。 怀着危机感,西西弗开始了自己的探索之路。简单来说,是像经营零售店一样经营书店。 首先是选书团队,不再根据个人喜好。做法是成立商品管理中心,有一个约50人的专业买手团。买手团根据销售数据的结果选书,每年在大约40万种图书中选出4万种。为了防止数据清一色选出的都是同类“畅销书”,买手们后期还会有意识地排除教辅、成功学、鸡汤类书籍。 其次是对读者的驾驭,太大的实体书店,读者逛起来是一种负担。每一家分店面积控制在400-600平方米,严格计算平效和周转率,像打造“商品体验”一样打造书店体验。 西西弗甚至还有个专门收集问题的团队。门店问题、管理问题、销售问题、推广问题,最终都被收集起来,成为课题,由西西弗董事长金伟竹带队调研。 “我就两件事,团队、课题。”金伟竹一直这样定位自己的职责。 今天的西西弗,所有连锁书店长得差不多,书店把更多心思花在了看不见的地方:零售商品的精细化管理和服务。生存之道,理性而冷静。书,似乎被剥去人文光环,像普通的零售品一样,等待着眷顾的读者因瞬间的心动而把它买走。但也或许,这样的心态反而成就了读者至上的店铺服务体验。 “我们不融资,不靠外部资本。唯一坚持的就是,80%以上的面积必须是书。把书卖出去,仍是核心。”张志忠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