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出版机构应大力建设“看家”作者团队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赵强 参加讨论

    原创力是一个国家出版文化的核心指标,尊崇原创,也是出版人致高的出版追求。经常能看到很多出版机构在办公楼乃至重要的会展展台制作作者墙,展示旗下众多作者风采。每每看到学术精英、文学巨匠、社会名流等济济一堂的作者墙,我都要对如是尊崇作者的出版机构心存敬意。
    这些闪耀着智慧之光的作者,既是出版机构的核心资源,也是文化实力和品牌的展示。相信大家都愿意有这样一个作者群为品牌锦上添花,但其掌门人需要自问,你旗下有多少权威作者,能上得了作家墙的又有多少?
    中国一年出版50万种图书,这其中不免良莠不齐。我们能看到很多是草台班子的临时拼凑之作,比如从网上扒下来的信息的组合(有时美其名曰是编著),有的是毫无特色、陈词滥调的重现,有的是靠着关系、地位等出版的注水书、评职称专用书。自然地,这些作者上不了台面,给他们弄个作者墙只能是“东施效颦”。
    与需要精根细作的原创出版不同,做跟风书稳妥又不费力。于是我曾看到一家小机构的主持者嫌约稿费力,特别是约名家的选题更费力,便找某文化公司专做跟风出版物,哪本书火了,就全力模仿,甚至比原作还漂亮。对这类出版机构来说,无需有“看家”作者,只要看住畅销书即可。
    在“唯跟风论”的出版理念下,我甚至看到有的编辑对作者板起官办面孔,一副爱理不理,爱写不写的架势,与作者也无密切的沟通。这样的相处关系,与作者常常是一次性合作。这种短视行为,导致很多出版机构在进行选题建设时,越发地瞎子摸象,选题散乱,毫无特色。对选题短视的原因,还在于很多出版机构没有系统地对选题进行架构和深入开掘,选题如“散兵游勇”,于是作者也就来一个算一个,形不成规模和气势。
    选题是出版机构赖以生存的基础,但我们对创造选题的作者维护得远远不够。在欧美出版界,一位作家往往不轻易换出版社。但在中国,我们常常看到出版了处女作后就跳槽的作家。编辑是作家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幕后英雄,要处理好和作者的关系。不管网络如何发达,编辑仍是精神产品的“催生婆”“护卫师”“浇灌者”,更是作家的朋友。编辑要对作者不离不弃,拿出最大的耐心和诚意待他们,听取作者对书稿修改的意见,积极予以回应;并在稿酬给付、出版时间、营销宣传等方面,给予其合同范围内最大的便利。做事够专业,对人有尊重,交往有信义,相信作者也会同样相待,最终实现共赢。
    出版机构要形成自己的品牌,就要重视培育“看家”作家,从而聚拢一批忠诚的读者。但在选择作家上,要费大力气,既要细细甄选,还要不拘一格用人才。像天天出版社成立曹文轩儿童文学艺术中心,一批作家工作室近年来先后成立,从这一动态可以看出,出版业在打造“看家”作者方面,已经开始了新尝试。我想,这一新模式还应继续加快和创新。据了解,为了避免重要作者的流失,一些有远见的出版机构也已经在内部形成了一套关于维护重点作者的管理办法。
    我们期待,每家出版机构都有自己特有的“看家”作者团队,这些团队如璀璨星辰,汇聚原创之力,闪耀在中国文化出版版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