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独立思考与无私奉献蔡美彪先生的学术与学风(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光明日报 修晓波 参加讨论

    二
    蔡先生常说,学术研究不能投机取巧。不能尽选择容易写作、容易发表的课题。要面对学术界未解决的问题,攻难关、做难题。蔡先生的文集《辽金元史考索》中收入了多篇解难攻关之作。试举数例如下:
    辽史问题多材料少是公认的难题。蔡先生关于辽史的一组文章,从“契丹的部落组织和国家的产生”到“辽代后族与辽季后妃三案”,独辟蹊径,从契丹氏族部落的形成与演变的探讨,对辽代从建国到亡国的历程做了深入的剖析,使一些疑难得以通解。
    辽金史料中的“阻卜”或“阻”历来不得其解。王国维提出“阻卜”即鞑靼之说,曾引起学界的争议。蔡先生在辽代哀册和金代碑文中发现鞑靼的记载,与史料互证,撰为《辽金石刻中之鞑靼》一文,为“阻卜”即鞑靼提供了确证。此文在1947年创稿,20世纪50年代初先后在香港出版的《学原》杂志和北大《国学季刊》发表,得到国内外学者的赞许。
    辽金元史的“乣”和“乣军”也是长期争议费解的难题。蔡先生对三朝有关纪事作了纵向的考察,又对汉语、蒙古语、波斯语称谓做了横向的比对,经过缜密的考证,撰为长文,确认“乣”应读如“札”,是对边疆部民的泛称。进而对乣军的形成和演变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做了系统的论述。文中提出成吉思汗的封号“札忽惕忽鲁”即是乣军首领。
    成吉思的释义,长期没有确解。较为流行的有“强盛伟大”“强者”“海洋”“勇猛刚强”等。蔡先生从汉人的谥法制度、尊号与谥号、蒙语与汉语等多个视角进行综合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圣武”应与“成吉思”名号同义,“成吉思汗”原义即“雄武之王”。
    元世祖时的阿合马被杀案,涉嫌汉人众多。汉文记载不详,但明确记录被处置的主犯是张易、王著。波斯拉施特《史集》记此案的主谋是“gau fin-jan”,汉译“高平章”。历来中外研究者和译者都因此名不见史籍而感到困惑,做过各种推测。蔡先生研究的结果,波斯文g是j的误写,将“赵平章”误作“高平章”。而原文作“赵平章”又是将经历近似的赵璧和张易误混为一人,实为张易的误传,从而解答了多年存在的疑难。
    马可·波罗在中国的身份,也是多年存在的疑难。有人曾怀疑他是元朝的小官,不能成立。一般称他为“旅行家”,但在中国旅行十七年之久,无法通解。蔡先生依据元朝的制度和社会状况,以及对《马可·波罗游记》内容的周密分析,认为马可·波罗是在中国和邻国经营商业贸易的斡脱商人,积累了大量财富,因而回国时成为“百万富翁”。此文用中英文发表,得到中外专家的推许。蔡先生说,学术文章与宣传文字不同,要求探索未知,破解疑难。他在研究中即遵循了这一点。
    三
    我随蔡先生学习期间,记忆较深的是他对史料的掌握和对问题的洞察力。我曾写过一篇《关于木华黎家族世系的几个问题》,其中讨论的一个问题是,木华黎后裔塔思与霸都鲁的关系是兄弟还是父子。《元史》卷一一九“木华黎等传”,称安童(霸都鲁之子)为木华黎三世孙,塔思与霸都鲁是兄弟,元人文献有《东平王世家》可证。但《元史》卷一二六“安童传”,称安童为“木华黎四世孙”,由于安童世系排序变化,霸都鲁也递减一世,塔思与霸都鲁则成了父子关系。这个世系排列又见元明善的《丞相东平忠宪王碑》。《元史》在此问题上前后抵牾,并由此涉及木华黎家族其他人的世系排列,导致紊乱。我文章的结论是塔思与霸都鲁为兄弟关系,即《东平王世家》的记载可靠;元明善在过录《世家》时可能出现了误载。
    文章送给蔡先生讨教,他指出元明善过录《世家》有误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应着力说明。接着对我说,写证据不足、带有推理性的文章,要充分掌握已有的材料,运用自如。推理时逻辑性要强,不要只讲有利的一面,不利的方面也要讲,要试予解答,这样容易让人信服。几天以后,即1992年3月5日,蔡先生又给我写了张便笺,说:“黄溍有《宝忠堂记》一文,即为朵儿直班而作,文中有‘然自鲁王父子,下逮东平之三世,易名节惠,悉冠以忠’等语,见黄文献集卷七,金华黄先生文集卷十四,可供参考。”我在修改文章时补入了这则史料,并按先生的意见加强了重点部分的论述。这篇文章后来发表在《蒙古史研究》第四辑上。
    蔡先生用力最多、费时最长的工作是参与和主编《中国通史》。1953年,蔡先生从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转到近代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任务是协助范文澜编写多卷本的中国通史。范老1967年去世,生前完成三编四册。蔡先生担负起这项艰巨工作,续写唐代以后各册。范老编的前四册,线索比较单一,按专题的方式,政治、经济、战争、文化分别叙述,不是绝对地照时间排列。但从第五册开始,同一时期涉及的朝代较多,宋、辽、金、夏并存。根据这个特点,蔡先生改为以时期为限、分别记叙的写法,将政治、经济等结合在一起。这样易于贯通,清晰了然。续编的六册并不拘泥于前四册的写法,六册之间的写法也不完全雷同。第十册清代经济就单独立了一章。按照原计划,共写十册,第十册写到清嘉庆朝为止。后来觉得应将清朝的历史写完。许多学者和读者也建言补上清道光至宣统晚清史。蔡先生又增加了编写第十一、十二册的计划,记叙清王朝由衰落到灭亡的过程。按照通史前十册的体例,要写成不同于通行近代史的晚清史,蔡先生的做法是侧重于清王朝本身的叙述,这样就与以侵略与反侵略为主线的通行近代史著作区分开来,也从体例上与前十册保持了一致。
    作为《中国通史》第十一、十二册的主编,蔡先生并不是把别人提供的初稿拿来即用,而是深思熟虑,重新进行构思,亲自定稿。记得有一次我去他家中,蔡先生与我谈起了他的设想。他说《中国通史》第十一、十二册的逻辑关系是:中日战争——变法,列强入侵——再变法,直至民主革命。同时他又说了几点意见——
    (一)书中只用“洋务”和“洋务派”的提法,不用“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一词是20世纪50年代编写近代史资料丛刊时提出的,后被大家沿用。实际上“运动”一词不妥。近代史涉外事宜很多,可统称为洋务,但不能专门划出一个洋务运动。
    (二)对战争的提法,过去的书中均用“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中法战争”等,标准不统一,分别是因战争起因而得名,因干支纪年和因交战国而得名。蔡先生在书中做了处理,使用了“英国入侵”“中日战争”“中法战争”。戊戌变法也改称“清廷变法”。在一部书中统一了称谓。
    (三)书中称孙文不称为孙中山。称孙中山是习惯上的称呼。孙中山姓孙名文,字德明,号逸仙。因他从事革命活动,曾化名“中山樵”,国民党人尊称他为中山先生。历史书应用他的本名孙文。
    (四)书中没有使用“帝国主义侵略”这个词。帝国主义说的是一个体系、一个制度,后面不宜用“侵略”这个动词。书中统一使用“外国入侵”或“列强入侵”。
    这些细节,蔡先生都体察到了,并进行了细微的辨析,体现出一位学者坚持严谨治学独立思考的精神。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