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声出于实体者正半相应,故将其全体半之,而其声仍与全体相应也。至于空积所出之声,则正半不应,故将同径之管半之,其声不与全体相应,而成九与四之比例。” 这是1878年《格致汇编》第7卷上发表的《考证律吕说》一文,3年后,该文被译成英文,以“声学在中国”为题,被英国著名科学杂志《自然》(《Nature》)刊载。 该文通过实验推翻了著名物理学家约翰·丁铎尔在《声学》中的定论,纠正了伯努利定律,被《自然》编辑赞为“非常出奇”。 据学者姚远考证,这是当时中国科学家在《自然》上发表的第一篇科学论文,也是唯一一篇。作者徐寿是中国近代化学启蒙者、近代造船业的奠基人、化学元素的中文定名人,他一生翻译大量科技著作,还是最早提出“中西医汇通”的人。 徐寿为中国科学事业作出突出贡献,却因未考上秀才,长期被边缘化,甚至以匠人身份见用。 科学家曾是“赖学精” 1818年,徐寿生于江苏无锡县桥社岗里村,字生元,号雪村。 有说法称徐寿出身“农民家庭”,实非。据其好友华蘅芳之父华翼纶载:“(徐寿)曾祖讳士才,祖讳审法,父讳文标,世为望族。” 徐审法“长耕读,外兼理商务,勤俭持家,家以日裕”。徐文标“明理学,行坐不苟”,可惜27岁便去世,其时徐寿仅5岁,母宋氏将其抚养成人。 据徐寿后人徐鄂云记,童年徐寿是“赖学精”,借口家塾教师水平差,经常逃学。10岁时,母亲将徐寿送到镇上读书,徐寿学习态度大变,走上“幼娴贴括,习举业”之路。17岁时,徐寿的母亲又去世。 因生计无着,徐寿靠修理农具、乐器等维生。一次,他去县城修一架七弦琴,华翼纶旁观,颇有爱才之心,将徐寿邀至家中,介绍给正研习数学的大儿子华蘅芳和二儿子华世芳。徐寿从此对科学产生兴趣。 徐寿曾参加科举,未能通过童生试,此后“遂专究格物致知之学”。 22岁时,徐寿在座右写下两铭,一为“不二色,不诳语,接人以诚”,一为“毋谈无稽之言,毋谈不经之语,毋谈星命风水,毋谈巫觋谶纬”。 第二年,徐寿原配盛氏因病去世,二人育有一子(徐建丑),徐续娶韩氏。 不久,徐寿与华蘅芳来到上海,拜访近代著名科学家李善兰,李当时在西洋传教士开办的墨海书院当译员,该书院翻译出版了一些科技教材,徐寿大量购入,回乡自学。 研制中国第一艘机动轮船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兵锋很快波及江浙。1860年阴历四月,两名乱兵闯入徐寿家,索要“银饼”(即银圆),未能如意,便举刀砍向徐寿后颈,“顿时辫子成两截,皮开三寸,流血虽多,幸未丧命”。儿子徐建丑上前夺刀,反被斩断右臂,落下终身残疾。 经此波折,徐寿决心离开家乡,恰好驻扎在安庆的曾国藩延揽,便前往投奔。 曾国藩曾“眼见洋船上下长江,几如无日无之”,“常常四更成眠,五更复醒,念(洋人)纵横中原,无以御之,为之忧悸”。 当时一枚12磅炮弹需30两白银,1万发子弹需16两白银,曾国藩认为,与其花冤枉钱买洋炮、兵船,不如延揽技术高手,自行试造。 初次见面,徐寿与曾国藩相谈甚欢,在曾支持下,徐寿与二儿子徐建寅等人用了四年时间,花费白银8千两,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机动轮船,即“黄鹄号”。此前20年,龚振麟曾研制出一艘小轮船,但没有蒸汽机,只能用人来推叶轮。 据1868年8月31日上海《字林西报》报道:“黄鹄号”载重仅25吨,所用材料“均由徐氏父子之亲自监制,并无外洋模型及外人之助。” “黄鹄号”的成功令清廷振奋,赐予徐寿一块“天下第一巧匠”匾,但曾国藩对“黄鹄号”的评价是“行驶迟钝,不甚得法”。此后徐寿又参与了操江、测海、海安等兵船制造,吨位不断增加,技术亦有精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