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最近在钱学森、楼适夷、赵家璧、萧乾、吴小如等名家信札专场,见到赵家璧、萧乾给牛汉的信各一通,不见于《赵家璧文集》和《萧乾全集》,当为佚信,是解读赵家璧、萧乾与牛汉交游史的珍贵文献资料。 牛汉同志: 听说你已在五四文学编辑室担任了更重要的职务,可喜可贺!但工作一定更忙了,这封信希望得到你的早日赐复。 前曾寄拙作《回忆鲁迅给“良友”出版的第一本书——关于〈苏联作家二十人集〉》,据你室郑延顺同志三月廿四日来信,告诉我已用在贵刊第二期。他同时代表你组要我为第三期纪念鲁迅先生一百周年专辑写一篇,我于四月一日挂号寄他《回忆鲁迅最后编校写序的一部书——关于曹靖华编译〈苏联作家七人集〉》,谅早已收到。该文原来拟给另一个刊物,因延顺来信,转寄贵刊,不知合用否?如蒙录用,请你们给我提些意见,以便修改,因为这两篇文章都已编入王仰晨同志约我为你社而编写的《编辑生涯忆鲁迅》一书中(内收十篇,约十万字,已在上海付排)。希望你早日给我提些宝贵意见,还来得及在初校时修改。你是知道我在撰写这些出版史料时,考虑不周之处很多,你们是拙作的第一个读者,希望得到你们的帮助。 此外,第二篇拙作,写的是鲁迅与曹靖华同志间的一段历史,虽然材料都是有根有据、实事求是的,难免还有疏忽或失误之处。我与曹靖老久未通讯,也不知他的北京住处,同时也不敢去打扰他老人家。如果你们采用此稿,请你考虑为尊重曹靖老起见,是否由你刊把校样送他看一下。如有修改意见,我当遵办。 茅盾先生不幸逝世了,这对中国文坛是又一巨星的陨落,而对你刊的损失也是不可弥补的,但《新文学史料》在组织他老人家写下这样一部极为重要的回忆录方面,功不可埋!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办好这样一个有影响的刊物。 翘首以盼,顺颂 著安 赵家璧 4月26日 如需要《二十人集》、《七人集》书影作插图,来信即寄。 《回忆鲁迅给“良友”出版的第一本书——关于〈苏联作家二十人集〉》,刊于《新文学史料》1981年第2期。《回忆鲁迅最后编校写序的一部书——关于曹靖华编译〈苏联作家七人集〉》,刊于《新文学史料》1981年第3期。信中说,“如果你们采用此稿,请你考虑为尊重曹靖老起见,是否由你刊把校样送他看一下”,恰巧《赵家璧文集》第5卷收有赵家璧1981年5月22日给牛汉的信,正是对这件事的回应,“将发表于你刊第三期上那篇有关《苏联作家七人集》的拙作,前蒙同意把校样或原稿就近送曹靖老审阅,可否请即代办这件事”。由此可以推知,赵家璧给牛汉的这封信,写于1981年4月26日。另外,《回忆鲁迅给“良友”出版的第一本书——关于〈苏联作家二十人集〉》在收入1981年9月初版的《编辑生涯忆鲁迅》时,题目改为《给“良友”出版的第一部书——关于〈苏联作家二十人集〉》。 信中提到的“回忆录”,指的是《新文学史料》自1978年第1辑开始连载的茅盾的《回忆录》,是由韦君宜向茅盾组稿的,后来结集出版为《我走过的道路》,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1年10月出版了上册,1984年5月出版了中册,1988年9月出版了下册。茅盾是1981年3月27日去世的,《新文学史料》1982年第4期刊载的《一九三四年的文化“围剿”和“反围剿”——回忆录[十七]》,文末注明写作日期是“一九八一年二月八日”。自此之后,《新文学史料》续载的茅盾的《回忆录》均是“其亲属根据茅盾同志生前的录音、谈话、笔记以及其他材料整理的”。另外,赵家璧在1933年10月1日出版的《现代》月刊第3卷第6期写有关于《子夜》的书评。茅盾去世后,赵家璧在《新文学史料》1988年第1期写有《从茅盾给我最后一信想起的几件往事》,提到在编《中国新文学大系》时,茅盾写给他的信“大约有四五十封之多”,“都是用毛笔写在国产的宣纸上,不但封封都具有文史资料价值,而且都是珍贵的墨宝”。最后一信指的是茅盾1977年12月20日给赵家璧的回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