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文学本质多向生成论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河北学刊》 龚举善 参加讨论

    摘 要:有关文学本质的追问既是文学研究绕之不过的重点,也是当代文艺学建构过程中挥之不去的难点。究其实,所谓文学本质是由诸多主客观因素多向度动态式综合生成的价值指认。这些因素包括:国家意识形态的体制性规训,文化地理差异的非对称性限定,文学阐释的主体性认同。文学本质的多向生成,不仅说明其发生机制的后发式、多源化和流动性,而且表明文学本质一元化认定的不合时宜。
    关键词:文学本质;动态生成;地理差异;国家意识形态;主体认同
    作者简介:龚举善(1964-),男,湖北省竹溪县人,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文艺理论研究。

 
    文学的“本质”乃人为指认,因而见仁见智,具有多向生成的动态性质,又称多质性。换言之,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文学以及不同主体对于文学功能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先见的观照都会导致对于文学本质判断上的差异。文学本质的动态合成,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究其主客观动因,地理差异的非对称性交往、国家意识形态的体制性预设、文学阐释的主体性认同以及三者间的综合效应值得重点关注。
    一、国家意识形态的体制性规训
    国家意识形态是特定历史阶段中的社会形态、国家体制、政党意识、民众意愿等要素在主流观念形态层面的综合反映,而不仅仅指涉占统治地位的政权意志或政党意识。历史性、综合性、主导性是其基本特征。国家意识形态的历史性,致使其总与特定的时代相联系,因而具有动态变异性。综合性体现了国家意识形态必要的包容性和代表性,据此可以解释特定统治阶级利益何以在某些时候可以甚至应该与被统治阶级的基本诉求趋近一致。主导性保证了国家意识形态的有效性、调控性,亦即对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社会生活的体制化规训功能。
    国家意识形态对于特定时代文学活动与文学本质的限制力不言而喻。尽管实际运作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千差万别,但这种限制力量宏观上大致分为两类:合理限制与不合理限制。合理化的国家意识形态限制源自良性的经济基础,反映着相对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代表着合规律合目的的上层建筑,因而推动文学创作在生活与艺术双重自适的状态下有序敞开。在这种状态下,文学生态相对生动活泼,所谓文学本质也可能率性而多样。与此相反,不合理的国家意识形态限制要么进行一元化的高压管控,要么放任庸俗低俗媚俗趣味的滋长,其结果是对文学生态的压抑性干预或纵容性损毁。文学研究的惯性思维是,对合理化的国家意识形态限制常常视而不见或习以为常,而对不合理的国家意识形态限制特别是对其中的压抑性干预保持高度戒备,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将之理解为先天性对抗机制。这种文化不适应症背后的排斥心理,使文学活动与政治意识之间每每处于高度的紧张关系状态,从而刺激“编外创作”、“地下写作”、“民间文学”等另类方式,客观上起到了释放生命能量、宣泄生活块垒、平衡文学生态的作用。
    出于对发展中的社会主义文学本质的思考,近年学界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含文学批评)形态的中国化、当代化问题。董学文认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归根结底与其鲜明的时代特性、突出的实践特性、浓郁的民族特征和不竭的创新特征紧密联系在一起。应该说,他的看法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中国学界特别是文艺理论界对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当代化乃至大众化的重提,不仅适应了新时代新思维新理论的建构需求,而且体现了对此前一个较长时期庸俗意识形态论的重构性反拨意愿。无论如何,将意识形态狭隘地理解为政治意识乃至阶级斗争都是片面的,都背离了意识形态的原意和全义。本文之所以以“国家意识形态”相称,目的正在于规避其曾经被狭隘使用的历史记忆。实际上,意识形态的狭隘化运用不独出现在现代中国,前苏联早就树立了“政治至上”的样本。即使在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时代,拿破仑虽然颁布了《民法典》,但他的军事扩张很难说不是帝国意识形态规训下军事意识形态的实践方式。即便如此,拿破仑仍然不无讽刺地指出:“我们美好的法国所遭受的病患应归罪于Ideology,那种虚幻的形而上学,它晦涩地寻求民众立法基础的初始推动力,而不是去利用人类心灵和历史教训所知晓的规律。这些错误不可避免地,而且在事实上,导致了嗜血人物的统治”[1](P34)。不论结果如何,这种警示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和文学创作活动来说都是必要的。进入资本主义后工业社会,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性人物、著名社会批判理论家霍克海默、阿多尔诺等人仍对此保持高度警觉,他们认为民众意愿常常是统治阶级意志或权力型政党意识的强迫性内化形式,进而提出深刻批评:“正如被统治者总是比统治者本身更严肃认真地坚持他们从统治者那里学来的道德,今天受欺骗的群众比获得丰硕成果的人更加醉心于神话般的成就。他们富有愿望。他们坚定不移地相信统治者用来奴役他们的意识形态。人们酷爱统治者给他们的一切,热情地接受有关当局对他们施行的狡诈伎俩。”[2](P125)这表明,无论古今中西,主流意识形态对包括文学在内的社会生活的干预性冲动几乎是一种本能化的选择。
    正因为变动的国家意识形态对于文学活动合理化与不合理化的体制性规训,所以造成文学本质社会基点的上下漂移以及人们关于文学本质认识的左右摇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以人为本的意识形态附加和清明政治环境的保障应该有利于文学事业的常态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