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海峡两岸“做”义类动词比较(3)

http://www.newdu.com 2018-05-15 华语桥 刁晏斌 参加讨论

    3. 干 
    《现代汉语规范字典》④中列出的动词义项有以下两个:
    À做(事);从事(某种活动);
    Á担任(某种职务)。
    我们对“干”的讨论限于第一个义项。
    由统计结果看,两岸“干”的使用频率相差较大,内地远多于台湾,而这也就构成了两岸“干”字使用的第一个差异。
    第二个差异可能仍然是感情和语体色彩方面的。《大陆和台湾词语差别词典》⑤中,对“干”有以下的解释:“骂人话中的脏字,相当于下流话‘操’。(注:在台湾有教养的人绝少说 ‘你是干什么的?’或‘你是搞什么的?’,而多用‘您从事什么工作?’等平易文雅的说法。)”按,这里所解释的意义,内地也有,至于括号中所说,虽然可能稍显绝对化(比如考虑到场景和对象等因素),但基本上还是合乎实情的。
    但是,与“搞”的使用不同,我们在台湾作品中很少见到“干”用于贬损意义的用例,大量的用例,都集中在为数不多的的几个“中性”的组合中,此外的用例则极少。
    这样的组合一个是“干什么”,另一个是“干嘛”,前者有46例,后者有34例,二者有大致的分工:“干什么”意同“做什么”,主要用做谓语或其中的一部分,而“干嘛”则经常是疑问副词,用于反问。例如:“你们来干什么?”(琼瑶)“老人干嘛偏偏要问她呢?”(同前)。但是,这种区分并不十分严格,特别是“干嘛”,也有不少同于“干什么”,如“叫老李干嘛?”(同上)与“干什么”意义和用法相同的还有“干么”共有8例,另有一例“干吗”,与“干嘛”相同。除此之外,还有“能干”(6例)、“干活(儿)”(3例)、“不干”(3例)、“什么都干”(2例)等。另外,还有3例与内地“高度一致”,即:“干侦探这行”(董妮),“干特别护士这一行”(琼瑶),“干时装模特儿”(同前)。
    在内地的423个“干”的用例中,“干什么”有126例,“干嘛”有30例,此外还有4例“干啥”,18例“能干”,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均与台湾相同。
    与台湾不同的是内地“干”带宾语的用例更多,由此就有了更广的使用范围。在这些用例中,“干活”或“干……活”有72例,另有47例带其他宾语的,其中以“事”为中心语的最多,约有30例,如“干过翻墙越窗这类事”、“干她不愿意干的事”等,此外再如“干搬运”、“干好你们的本职工作”等,这两类用例相合,约占用例总数的29%,而台湾这样的用例大约只占5%左右。至于那些其他的,如“好好干”、“干完”、“干不了”之类的大量用例,在台湾也是很少用到的。
    总结一下两岸“干”字使用的差异,则为:使用频率相差很大,而造成这一点的原因在于感情和语体色彩的差异,由此,又使得台湾“干”的使用只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与内地的广泛使用、形式多样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4. 做   
    《现代汉语词典》中列出的“做”的义项有制造、写作、从事某种工作或活动、举行家庭的庆祝或纪念活动、充当担任、用做、结成(关系)、假装出(某种模样)等八个,我们讨论的范围大致限定在第三个义项,即“从事某种工作或活动”,某些两岸都常用的词语,如“做梦”、“做法”等,不予讨论。
    台湾“做”的用例比内地多出不少,而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做”在很大程度上是替代“搞”、“干”等的,也就是说,台湾“搞”、“干”等相对用得较少,很多相同或相近的意思都由“做”来表达了。比如,台湾“干(……)事”或“干(……)活”几乎不用,但是“做(……)事”、“做(……)活”却比比皆是,在整个用例中占相当大的比例。
    两岸“做”的使用,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不同,这就是“做”所带的宾语。
    如果我们把“做”后边所带的除了补语以外的其他成分都认作宾语的话,那么台湾这样的动宾结构有276例,内地则有265例,台湾“做”所带的动词性宾语有46例,约占整个动宾结构的16.7%,内地这样的宾语只有5例,约占动宾结构总数的1.9%。另外,台湾大约还有20%左右的宾语是动作名词或是直接由动词带定语构成的,而内地这样的宾语却不超过5%。所以,以下的用例都是台湾所独有的:
    (1)对已知的环境,做进一步想。对未知的环境,做退一步想。(刘墉)
    (2)我说只是来做一次旅行,写些所闻所见而已。(三毛)
    (3)她必须和女儿做一次女人对女人的谈话。(裘俐)
    据有的台湾学者说,这种“动词名词化”形式的大量使用,是受了英文句法的影响⑥。
    内地以前“做”的使用并不普遍,我们曾检索过老舍的《正红旗下》,全书中“做”只出现两次,分别是“叫做”和“各种果子做成的果脯”,均不属我们讨论的用例;另外,我们还检索了长篇小说《红日》的第一章(约3万字),只有4个与我们所讨论的“做”相同的用例。
    进入新时期以来,内地语言深受港台影响(详前),而“做”的由少到多,似乎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现实中的情况,差不多就像毕淑敏《不宜重逢》中人物所说的那样:“如今兴‘做’这个词。‘做’像个竹编的大筐,什么都可以塞进去‘做’。做钢做铁做股票做军人,爱也是做出来的(笔者按,这是针对“做爱”而言的)。”了解了这一点,对于内地在“搞”、“干”盛行的同时又用了那么多的“做”,也就不会感到奇怪了。
    实际上,由于“做”的大量使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内地以前“做”义类动词的分布格局,挤占了“搞”、“干”等的部分空间,使得二者的使用已经减少,由此而达到了新的平衡。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将另文讨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