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为新时代放歌 创造诗歌新辉煌

http://www.newdu.com 2018-01-05 文艺报 晓雪(白族) 参加讨论


    当下的新诗创作,总体趋势是好的,百花齐放、欣欣向荣,充满生机与活力。但在一些诗人的一些作品中,也存在着令人忧虑的问题。比如,有些诗作低俗、庸俗、媚俗,格调不高;有些作品东拉西扯、语无伦次、不知所云、莫名其妙;有些诗人把一些没有任何诗情诗意诗趣诗味的“口水话”分行排列,炮制出一些完全离开了诗的审美标准和基本特质的非诗伪诗。另外,网络释放了诗歌的生产力,对诗歌及时广泛的传播普及和发展有好处,但由于大大降低了发表的门槛,甚至接近于“零门槛”,也进一步助长了诗歌审美标准的缺失。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针对文艺界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报告指出,要“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要“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
    作为文学皇冠上的明珠,诗歌是文化的精萃和精华,是时代风貌、家国情怀、民族精神的独特表达,是凝聚着真善美的艺术结晶。诗绝不是无用的,它是人类不可替代的精神食粮。我国有几千年的诗教传统,诗歌是我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育人铸魂方面,在给人民以教育鼓舞、思想智慧、精神愉悦、心灵滋润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诗歌创作是崇高、神圣而美好的事业。诗人应当是时代的歌者、社会的良知。当代各民族的诗人们,应当担负起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
    诗人应当有个性,诗是诗人的心灵之歌,是他富有个性的内心独白,是他的精、气、神的诗意体现。没有个性和个性化感情的人,是不可能成为诗人的。但是,任何富有个性和卓有成就的诗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时代和人民之中,是社会、时代和人民哺育了他,他的艺术生命和创造成果就在于与社会、时代和人民密切联系在一起。古今中外,一切杰出的诗人的优秀诗作,都是以富有个性和艺术独创性的语言形式,通过各种各样的题材,从不同的角度来深刻反映现实、抒发时代感情、倾吐人民心声的。我们新时代的诗人,更应当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坚持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怀、为人民抒情。
    强调反映时代、歌颂人民,并不是限制创作题材。诗歌创作有着极其广阔的天地,我们历来主张题材多样化,“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天上地下、历史现实、神话传说、山水草木、花鸟虫鱼,什么都可以写,但也不是没有底线。诗是纯洁、崇高、美好、神圣、多彩的艺术产品和心灵花朵,不能用污秽肮脏、低俗恶俗的东西来污染和亵渎它。真正的诗是同健康、真诚、高尚、美好、纯净、明丽联系在一起的。病态不是诗。虚假不是诗。卑鄙无耻不是诗。丑恶下流不是诗。污秽肮脏不是诗。诗当然也可以写丑恶的东西,但必须加上审美的批判,进行诗意地提升。
    创新是诗的生命。写诗既不能重复自己,也不能与别人雷同。一首诗是一次发现,是一个发明创造。而真正的创新创造,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要“大胆探索,锐意进取,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要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追求,让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同时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生存现实,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展现特殊的诗情和意境”。
    总之,创新创造就是要不断地出新、出奇、出美,要歌颂真、善、美。绝不能误入歧途,以“创新”之名去展览、欣赏丑恶,不能通过恶俗不堪的东西引导人们远离崇高、精神堕落。真正的诗,都应当是美的。它探索美,揭示美,创造美。它应当挖掘和表现出生活的美、时代的美、自然的美、人类精神的美、人民内心的美,它应当给人以多方面的健康有益的营养和丰富多彩的美的享受,以陶冶和净化人们的灵魂。或惊人魂魄,或沁人心脾,或催人奋进,或发人深省,诗都必须要通过美来创造:美的语言、美的形式、美的构思、美的形象、美的意境……
    创新当然包括新诗的语言形式和诗体建设。新诗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创造,以适应广大读者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审美需要。但不论如何发展变化,如何出新出奇,诗都应当探索如何更有利于走向群众,通向读者的心灵。新诗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必然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加丰富多彩、多元多样,风格上可以阳刚也可以阴柔,可以明朗也可以含蓄,可以华丽也可以朴素,可以如长江大河汹涌澎湃,也可以如涓涓细流浅吟低唱。有的诗歌朦胧一些,难懂一点,如果多看几遍能慢慢品出其中的诗意和诗味来,那也是一种美。但如果翻来覆去读多少遍都莫名其妙、不知所云,连专业诗人和诗评家都无法读懂,那这样的诗怎么能引起读者共鸣?鲁迅说过:“伟大也要让人懂。”艾青也说过:“希望写好诗,让人看得懂。”不论什么主题题材,什么形式风格,也不论如何创新创造,都应当是真正的好诗,又让人看得懂。如果读者根本看不懂,又怎么知道和欣赏它好在哪里呢?
    正当我们回顾和总结中国新诗百年的成就和经验的时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伟大的新时代向我们发出了庄严神圣的召唤,中国新诗站在了第二个一百年的光辉起点上。我们应当按照党和人民的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豪情满怀地为我们伟大的新时代放声歌唱,创造中国诗歌新的辉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