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合作式网络文艺批评范式的建构

http://www.newdu.com 2018-01-03 《中州学刊》 单小曦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中国批评界现有的各类按主体划分的文艺批评形态——学者批评、读者批评、作家批评、编者(编辑)批评等,在网络文艺批评领域发挥各自优势,取得了一定成绩,其杂语纷争局面也自有其积极意义。但它们在批评实践中遭遇的问题更为突出,每一种批评主体的个体行为都很难达到有效阐释网络文艺现象的目的。也许,建构读者、作者、编者、学者“四方主体合作式批评”,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这一新的文艺批评范式具有“金字塔形合作式话语生产”和“环形合作式话语生产”两种具体操作形式。
    关 键 词:网络文艺/数字媒介/合作式批评/交互主体性
    作者简介:单小曦,男,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一个时期以来,中国网络文艺无论在艺术层面还是在产业层面都已经展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网络文艺是当代依托于数字新媒介进行生产、传播、接受的新型文艺形态。在一定程度上,中国网络文艺已经打破和改变印刷文化时代既定的文艺存在方式、文艺类型、文艺文本和文艺观念。目前,中国文艺批评界主要有学者批评、读者批评、作家批评、编者(编辑)批评四种主体批评形态,但每一种批评形式,都难以形成对这种新兴网络文艺的有效批评。如何建构出切实有效的网络文艺批评形态,目前是摆在学界的一项迫切任务。
    一、个体化批评在网络文艺领域遭遇的困境
    当代“学者批评”(或者“专业批评”“学院批评”“职业批评”等)是学院、研究机构体制化的产物。它具有明显的理论化倾向,往往在封闭的理论中自我演绎,追求自圆其说。它的最大问题是脱离文艺创作实际,特别是脱离最新的文艺创作现实。高玉曾尖锐地批评说:“有些学院批评已经严重丧失了文学批评的功能,不是帮助文学的发展,而是阻碍文学的发展、打击文学的创新。”①而就网络文艺而言,今天学者批评与批评对象之间的隔膜更多,“阻碍发展”“打击创新”的倾向也更为突出。究其根本,并不是这些批评家的主观恶意,而是其所秉持的印刷文学观、批评观使然。比如一些专业批评家根本不承认今天已经获得长足发展的网络文学是文学。著名文论家於可训认为,并不存在所谓的“网络文学”,“网络不过是一个书写工具和传播工具,就像中国历史上曾经将龟甲、兽骨、青铜器皿、竹简、绢帛、纸张等作为文学书写和传播工具一样,如果以这些书写和传播工具命名文学,历史上就该有甲骨文学、钟鼎文学、竹简文学、绢帛文学、纸张文学等等名称。这样的名称,历史上似乎未曾有过”,研究者一直在努力寻找和论证网络文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学或新的文学形态,所具有的新质或特殊性”,可这些所谓的新本质、新特征“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文学之为文学的根本属性或本质特征”,不能说明网络文学与“纸面的文学有本质区别”。②著名学者肖鹰也表示,所谓“网络文学”是“前文学”,没有经过准入程序,不能称之为文学,“网络文学”本身就不存在。③既然网络文学不构成一种独立性文学,甚至这种文学形态根本就不存在,精英学者不介入网络文艺批评也就无可厚非了。当然,有些专业批评家早在20世纪末就已经敏锐地感觉到网络文艺不可阻遏的发展势头和重大的变革意义,并开始致力于网络文艺的批评活动。但客观地看,这些批评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因为这些专业批评家的理论观念、批评知识是印刷文化时代建构物,网络文艺则属于数字新媒介文化范式,以旧的文艺观念、思维方式、理论模式和批评方法套用于新的文艺现象,难免错位操作,隔靴搔痒。有些专业批评家已经产生转型观念,开始有意识地走进网络文艺的新世界,但由于网络文艺文本、网络艺术现象浩如烟海,他们立足于自己已经习惯的个体化批评和文本解读方式,根本无法对网络文艺实施有效批评。
    与“学者批评”相对应的是“读者批评”(或者“自发批评”“网络批评”“网民批评”“草根批评”等)。在网络空间中,像人人都可以成为文学家、艺术家一样,人人也都可以成为批评家,也许这样的“网络批评家”比网络文艺创作者数量更为庞大。应该肯定的是,由于网络文艺读者群的主流是40岁以下的“网络原住民”,其中不乏跟网多年的老资格“追文族”,他们的言论更贴近网络文艺本身。目前,网络读者批评领域已经创造出多种传统批评之外的批评术语或网文“黑话”,其中一些已经逐渐被网外语言系统所接纳,如世界体系(洪荒世界、穿越世界、架空世界、异能世界等)、各种“文”(种田文、耽美文、种马文、小白文等)、各种“流”(洪荒流、升级流、废材流、凡人流、无限流、国术流、系统流、后宫流、变身流等)以及金手指、代入感、桥段、梗、男性向、女性向、挖坑、催更、太监等。还有一些新近发明的术语,网外人很难理解,如“本命”(即粉丝心目中占据最爱的偶像、作品、人物等)、“爱豆”(即职业化的偶像)、“应援”(即在偶像表演现场加油鼓劲行为)、“发糖”(作品剧情按甜蜜和顺利方向发展)、“插刀”(作品剧情按虐心波折的方向发展)④等,不胜枚举。这些术语已经成为网络批评者之间沟通思想的工具和发表批评见解的关键语汇。如果能理解这些“黑话”,在各种贴吧、网站讨论专区等专门批评网站,常常可以发现一些观点新颖、思考深入的批评帖子。另外,网文读者批评中也偶有成规模的系统批评文本。比如著名的《凡人凡语》就是关于网络小说《凡人修仙传》的系统批评专辑。它是20多位热心粉丝从成千上万讨论帖子中精选整理出来的,分为情感篇、思想篇、文学篇、剧情篇、技术篇、娱乐篇、人事篇、墨香篇、索引篇、单章篇、赞赏篇、争鸣篇,总计300多万字,可谓鸿篇巨制。然而,总的来说,目前的网络批评还处于前批评或准批评的阶段,还未形成真正成熟的批评系统。首先,除了上面说到的少数优质批评帖子外,更多的则具有口水化、随意性、偶感式、片段化甚至粗俗化的特点。其次,多数讨论帖子感性有余理性不足,更没有批评所需要的学理性和反思性。最后,在行文表述方面,多数表现得比较幼稚和浅显,比如上面提到的网络系统批评的典范《凡人凡语》,仅就众多篇目的分类而言,就显得杂乱无章,缺乏基本的逻辑性。
    “作家批评”多表现为网文作者批评。目前中国网文作者已经形成不同的等级层次,处于顶端的是年收入几百万、上千万的少数“大神”,处于底端的是为数甚众单靠网文无法维持生活的“小仙”。而无论是“大神”还是“小仙”,他们的写作都常常唯读者马首是瞻。“写手史文龙(化名)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认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对读者‘言听计从’,他的故事中曾出现了一个男配角,性格让读者难以接受,在各种读者的留言斥责中,该男配角第二天就死于非命了。”⑤网文作者除了拼命写作外,也会在网上和读者交流写作心得体会;少数“大神”也会参与一些培训机构组织的活动,临时担任培训主讲;还有些网文作者也应邀出席相关学术研讨会,其发言也会整理出版。网文作者批评的最可取之处是能从写作的切身体会出发,为初学写作者提供写作经验。也有少数心怀文学理想的作者(如所谓“网络文青”作者)发表一些有独立创作精神和独到见地的观点。但与服膺于读者需要的写作取向相同,大多数作者的批评言论只有一个中心问题——如何写出讨读者喜欢的文本。比如网文写手“善良的蜜蜂”在17K小说网“网文精英学院·名家讲堂”中现身说法:“只有了解读者的口味,你才能写出一本受欢迎的书。”在具体操作上,需要经营“爽点”,“让大家看得过瘾,就是爽点”。世界设定、人物设定、情节设定都必须围绕“爽点的爆发”进行。为达到这个目的,需要使用“先抑后扬”的策略。“先抑后扬”需要一个度,“压抑得太过了,读者受不了,压抑得太轻了,也不够爽”,一切都要以读者舒服为标准。此外,还有一个“扮猪吃老虎”的写作技巧,也就是在具体细节不知如何拿捏的情况下,不必和自己过不去,因为“读者未必那么觉得,所以遇到很纠结的地方,带过是最好的选择”。⑥可见,在“善良的蜜蜂”这里,商业写作构成网络文学的唯一“本质”,其功能就是给读者提供“心理按摩”。凡能给读者带来“爽”感的就使用之,至于文学自身的文学性,只要读者不在乎,不必纠结,带过就好。应该承认,中国网络文学恰恰因为以读者为中心,走商业写作的路子,才取得了产业上的巨大成功。但问题是,以读者为中心不等于毫无原则地满足读者特别是文学素养低下读者的一切要求。网络文学要有产业性、商业性,但也需要有一定程度的文学自主性与自律性。特别是如何实现文学性和商业性的统一而不是对立,应该成为中国网文写作追求的目标。而在目前网文作者的批评言论中,很少有这样的声音。另外,网文作者之所以花费“一刻值千金”的宝贵时间与读者交流,也是有着较强功利目的的,即能够及时了解读者需要,并随时转换写作策略和方向。这样的网文作者批评,还主要受制于市场或以市场份额、点击率为指归的写作经验交流,很难具备基本的批评视野和批评高度,既无法形成反思性批判,更无法形成具有学理性的批评话语体系。
    此外,中国网文界还有一种批评形态——网编批评。在中国当代文艺批评整体上,网编批评应从属于“媒介批评”或“网络批评”。与印刷文学活动中的期刊、出版编辑一样,网文编辑的第一个角色仍是“把关人”。与前者不同的是,他们还常常充当普通写手的“导师”。目前,网编批评主要是以网编们对网文作者的写作培训教学方式展示出来的。有些高级编辑还将体会写成培训教程,比如血酬(刘英)的《网络文学新人指南》在网文界非常有影响。值得肯定的是,当前的网编批评往往能够从网文文本出发,谈论网文的成败得失,寻找写作成功的规律,对初涉网文写作者具有很强的实战指导价值。然而,网文编辑距离中国网文写作太近,网编批评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写手写作,这些因素决定了网编批评必然沉陷于操作技术层面而不能自拔。在这种背景下,网编批评也必然缺乏高度和深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