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是对江南文化的丰富和拓展 某种意义上,海派文化是对江南文化的丰富和拓展。王战表示,因为“一带一路”,是面向21世纪的“一带一路”。它的交汇点就在上海。“上海从南、北两个方向,和丝绸之路连在一起,今后甚至还可以和北极航线连在一起。因此,上海可以说是‘一带一路’和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一个结合部。” 海派文化本身,亦如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段炼所说,有其历史演变的过程。在段炼看来,海派文化更可以说发端于吴越文化,上海也并非是一座由小渔村演变过来的年轻的城市,而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从太仓一直到金山那里有一条漫长的海岸线,6000年前,这里就已经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我们知道,最早的上海市民是从浙北和苏南迁徙过来,他们从当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创造了十分发达的文明,到了良渚文化的时候,达到了一个高峰。我们最近发掘的广富林文化,就是外来文化不断冲击上海本土文化的证明,这个时期,北方文化因素占据了主导。之后又有了一个马桥文化,它和广富林文化正好相反,主体文化来自南方地区,但在发展中吸收了北方文化的影响。” 由此可见,海派文化并非简单的杂糅体系,而是如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蔡丰明所说,植根于中华传统,融汇吴越文化等精华,吸收了一定的西方文化的因素,而创立的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蔡丰明表示,从民俗的角度来说,海派文化具有开放、包容、时尚、洋派、重商、精明的特点。“所谓开放,就是反传统。上海的民俗是比较反传统的。中国最早的婚姻都是包办婚姻,但在上海,从二十世纪初开始,就提倡不要彩礼,没有父母之命的文明结婚,是非常大的突破,后来又推出集团结婚,也就是现在的集体婚礼,在当时是有开创性意义的。” 而所谓包容,也就是兼容并蓄。在蔡丰明看来,这种兼容并蓄,实际上反映了上海人对于各种异质文化的认同,而不是排斥。对于那些来自外地、外国的文化,上海人往往是欣然接受的。“上海荟萃了全国各个地方的饮食,上海的方言也是融合了各种方言成分,比如说本地话、宁波话、苏北话等等,它是一种组合体。上海大世界就是融合了各种文化艺术的,一个综艺娱乐的代表。以前有一句话说,‘不到大世界,不算到上海’。为什么?因为大世界中融合了很多市民群体最喜欢的综艺节目。至于海派民俗怎么时尚,怎么重商,就不用说了。上海是商业之地,像经商、摊贩、叫卖、大拍卖等等,很多商业习俗都可谓开风气之先。” 当然,只有回到中华文化传统的脉络里,才有可能对海派文化有准确的理解。蔡丰明举例表示,上海人通常被认为是“精明而不高明”,说是上海人精明在小地方,却往往是因小失大。但实际上,上海人的精明,恰恰是现代契约精神的一种体现。“因为上海人认为,只有在什么问题上都讲得非常清楚,才能方便妥善地解决和处理事情。” 以蔡丰明的理解,所谓崇洋媚外也是很多人对上海人的一种误读。实际的情况是,上海人虽然崇洋,但不媚外。“上海人所谓的崇洋,崇尚的是一种现代文明,而海派文化,也恰恰是上海人在广泛吸收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加以消化传统,并不断创新,从而融合而成的一种文化样态。”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只有回到中华文化传统的脉络里,才能深入理解海派文化,并理解源初意义上的文化江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