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文学的“言说”与作为第三方的批评家——列维纳斯与文学批评之一(5)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文学评论》 王嘉军 参加讨论

    注释:
    ①⑥Emmanuel Lévinas,“Paul Celan:De l’être à l’autre,”Noms Propres,Montpellier:Fata Morgana,1976,p.52,p.49-50.
    ②[英]柯林·戴维斯:《列维纳斯》,李瑞华译,第83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③④⑤Emmanuel Lévinas,Sur Maurice Blanchot,Montpellier:Fata Morgana,1975,p.39,p.78,p.39.
    ⑦(13)[法]列维纳斯:《上帝·死亡和时间》,余中先译,第235页,第234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⑧“替代”是列维纳斯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主体通过替代,舍弃了自我,虚位以待,受他人差遣,为他人受难,以致成为他人的人质。正是这种舍弃成就了主体,因为在替代中,在为他人负责中的“我”,才是独一的,不可替代的“我”,“我”仿佛是那个唯一的被拣选者。
    ⑨[法]列维纳斯:《上帝·死亡和时间》,第221页。译文根据法语原文略有改动。
    ⑩(11)(14)(16)(18)Emmanuel Lévinas,Autrement qu’être ou au-delàde l’essence.The Hague:Martinus Nijoff Publishers,1978,p.241,p.240,p.241,p.246,p.242.
    (12)这种难以涵括既可以在布朗肖对于文学作为一种(与海德格尔式的存在之光相对的)黑夜的定位中,也可以在弗洛伊德将文学与无意识和梦的关联中,找到理论支持。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本身就是这种迷样特质,只不过我们给予了这种迷以超现实、非理性或陌生化等多种称谓。
    (15)列维纳斯对马丁·布伯的“我—你”模式曾有明确批评,与“我—你”之间的亲密对话相比,列维纳斯更强调他者不可把握的极端“他性”。
    (17)台湾学者邓元尉先生的《列维纳斯语言哲学中的文本观》一文对本文启发颇多,不过在谈到“替代”与解释的关系时,邓文认为“替代”即意味着解释者完全成为他者(这里更多指的是作者)的人质,让他者透过自己说话。对此,笔者持不同看法。“替代”本身当然包括主体性失位,从而迎接他者,让他者成为主体之“主人”的意思,但是落实到解释上,邓所说的解释者为他者(作者)所“附身”很难与那种强调解释者与他者(作者)趋近、相融、合一的观点区分开来,而列维纳斯是明确反对自我可以与他者相同一的,因为这样就抹杀了他者的他性(同时也抹杀了主体性,而没有主体性和自我,又何来自我对他者的承担?)。在笔者看来,“替代”与解释的关系需要放置在第三方介入之后的更大空间中来探讨,“替代”既意味着成为他者的人质,又意味着代替他者去受难;在“替代”中,主体成为了最不可推卸责任之人,成为了最需袒露自身,剥离自身,也即去“言说”之人,一如批评家那无法掩饰和必败的书写。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批评家即是以(语言上的)“所说”去(进行姿态上的)“言说”之人。批评家既是读者又是作者,他的批评既向所评论的作者,又向其他读者敞开,这使他成为了双重的人质。参邓元尉:《列维纳斯语言哲学中的文本观》,《中外文学》2007年第4期。
    (19)(25)Emmanuel Lévinas,“La Réalité et Son Ombre,”Lesimprévus de l’histoire,Montpellier:Fata Morgana,1994,p.124-126,p.108.
    (20)Emmanuel Lévinas,Difficile liberté,Paris:Albin Michel,1976,p.139.
    (21)从这种宗教论述出发,我可以看到列维纳斯阐述的第三方与基督教“三位一体”教理的相通之处。如马里翁(Jean-Luc Marion)所述,“三位一体”是一个爱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和爱可以扩展到所有人,而“第三方”的来临本质上也构建了一个共同体,在这一共同体中,人与人之间的伦理不只依赖一种不对称的关系,还依赖爱的传导和流通,从而让每个人都享有被爱的身份,他者的身份。或许正是因此,马里翁才说列维纳斯私下承认他未来哲学的任务是构建一种爱的现象学,从而使对他者的关怀具体化。(参马里翁:《从他人到个人》,高宣扬主编:《法兰西思想评论》第3卷,第40-41页,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3)(23)[德]彼得-安德雷·阿尔特:《恶的美学历程》“前言”,宁瑛、王德峰等译,第2页,第3页,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版。
    (24)这里我们还要注意到“伦理”和“道德”是两个不完全相同的概念,而列维纳斯的“元伦理学”又不同于通常意义的伦理学。
    (26)以下内容中某些观点笔者曾以笔名发表在《新京报》(2011年11月19日),文章原题为《文学乃知性职责》。
    (27)(28)(29)(30)(31)(32)[美]莱昂内尔·特里林:《知性乃道德职责》,严志军、张沫译,第392页,第394页,第475页,第401页,第478页,第478页,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33)特里林作为犹太人,本身也与犹太传统文化有着复杂的关联,在诸多层面,我们都可以将其拿来与列维纳斯哲学中的犹太性做比较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