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新世纪以来中国巴赫金研究的现状及其问题(5)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人文杂志》 曾军 李维 参加讨论

    注释:
    ①相关的研究分别是[美]凯特林娜·克拉克、[美]迈克尔·霍奎斯特:《米哈伊尔·巴赫金》,语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该著为重印版);[俄]孔金、[俄]孔金娜:《巴赫金传》,张杰、万海松译,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法]托多罗夫的《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蒋子华、张萍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日]北冈诚司:《巴赫金——对话与狂欢》,魏炫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②[俄]纳·达·塔马尔钦科:《怪诞美学与小说诗学——论巴赫金的思想与概念体系对当代科学的意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法]托多罗夫:《对话与独白:巴赫金与雅各布森》,《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俄罗斯文艺》2008年第1期;[俄]扎哈罗夫:《当代学术范式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巴赫金》,《俄罗斯文艺》2009年第1期;[以]D.E.维康:《我者自述之——巴赫金视角观照下的叙事身份》,《叙事(中国版)》2010年;[美]塞西莉亚·赛义德:《作为傻瓜的作者:巴赫金、巴特和伍迪·艾伦与让-吕克·戈达尔的银幕表演》,《世界电影》2012年第3期;[法]朱莉娅·克里斯蒂娃:《互文性理论对结构主义的继承与突破》,《当代修辞学》2013年第5期。以及由《俄罗斯文艺》在2011年第2期编发的一组“巴赫金在西方”的专辑:[加]克莱夫·托姆逊:《巴赫金在法国》;[美]卡里尔·爱默生:《一个翻译家心目中的英语世界:百年巴赫金》;[加]安东尼·瓦尔:《德国视野中的巴赫金》(该组文章是“跨文化视界中的巴赫金研究”丛书中的部分内容)。新世纪之前,曾有数篇国外学者的巴赫金文论被翻译过来,分别为:[美]唐纳德·范格尔:《巴赫金论“复调小说”》,熊玉鹏摘译,《文艺理论研究》1984年第2期;[美]詹·迈·霍尔奎斯特:《巴赫金生平及著述》,君智译,《世界文学》1988年第4期;[前苏联]卢那察尔斯基:《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多声部性”——从巴赫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诸问题〉一书谈起》,干永昌译,《外国文学评论》1987年第1期;[英]托尼·贝内特:《俄国形式主义与巴赫金的历史诗学》,张来民译,《黄淮学刊》1991年第2期;[俄]E.B.沃尔科娃、[俄]E.A.博加特廖娃:《文化盛世中的巴赫金》,《哲学译丛》1992年第1期;[加]克里夫·汤姆逊:《巴赫金的对话诗学》,姜靖译,《国外文学》1994年第2期;[英]格·佩奇:《巴赫金:马克思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张若桑译,《文艺理论研究》1996年第1期;[美]森原:《巴赫金:在现象学与马克思主义之间——评伯纳德·唐纳尔斯的新作》,宁一中译,《国外文学》1997年第1期;[法]托多罗夫:《巴赫金思想的三大主题》,唐建清译,《文论报》1998年6月4日;[俄]B.C.瓦赫鲁舍夫:《围绕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的悲喜剧游戏》,夏忠宪译,《俄罗斯文艺》1999年第3期。
    ③曾军:《接受的复调——中国巴赫金接受史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④曾军:《在审美与技术之间——巴赫金对形式主义“纯技术(语言)”方法的批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⑤董晓:《超越形式主义的“文学性”——试析巴赫金对俄国形式主义的批判》,《国外文学》2000年第2期;黄玫:《巴赫金与俄国形式主义的诗学对话》,《俄罗斯文艺》2001年第2期;杨建刚:《在形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对话——巴赫金学术研究的立场、方法与意义》,《文学评论》2009年第3期;王建刚:《社会学诗学:巴赫金“维捷布斯克时期”文艺思想研究》,《文学评论》2012年第5期。
    ⑥代表人物是程正民、夏忠宪和王建刚,代表性论文有:程正民:《巴赫金的诗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0年第1辑;程正民:《狂欢式的世界感受——巴赫金文化诗学的哲学层面》,《文学前沿》2000年第1辑;程正民:《巴赫金的文化诗学》,《文学评论》2000年第1期;张海燕:《文化诗学的对话——洛特曼与巴赫金的文化理论之比较》,《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第1期;段建军:《论巴赫金的文化诗学》,《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10期;徐岱、龙玉霞:《复调的生成——外位性思想与巴赫金的文化诗学》,《浙江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等等。
    ⑦张冰:《巴赫金:对话主义与辩证法》,《外语学刊》2010年第5期;祁晓冰:《对话:人的存在特性——论巴赫金的对话主义》,《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萧净宇:《巴赫金语言哲学中的对话主义》,《现代哲学》2001年第4期。
    ⑧分别为:表述与语境、言语体裁与风格、“他人话语”与言语的“内在对话性”。沈华柱:《对话的妙悟:巴赫金语言哲学思想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
    ⑨张冰:《〈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吗?》,《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⑩龙金顺:《巴赫金对话理论的修辞学研究》,《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谭学纯:《巴赫金小说修辞观:理论阐释与问题意识——以〈长篇小说的话语〉为分析对象》,《中国比较文学》2012年第2期;申丹:《作者、文本与读者:评韦恩·C.布斯的小说修辞理论》,《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2年第1辑;凌建侯:《巴赫金论修辞教学法与语言学流派》,《俄罗斯文艺》2000年第S1期;朱玲:《修辞研究:巴赫金批评了什么——兼谈广义修辞学观》,《当代修辞学》2014年第2期。
    (11)白春仁:《边缘上的话语——巴赫金话语理论辨析》,《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3期;凌建侯:《话语的对话性——巴赫金研究概说》,《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3期;宁一中:《论巴赫金的言谈理论》,《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3期;凌建侯:《巴赫金言语体裁理论评介》,《中国俄语教学》2000年第3期;周红:《巴赫金杂语理论的方法论原则》,《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12)阎真:《想象催生的神话——巴赫金狂欢理论质疑》,《文学评论》2004年第3期;夏忠宪:《深深植根于民间文化的创见》,《文学评论》2005年第3期;阎真:《文化史的虚构——巴赫金“狂欢”理论的七大缺失》,《文艺研究》2006年第12期;凌建侯:《狂欢理论与史学考证》,《俄罗斯文艺》2008年第1期;凌建侯:《史学视野中的巴赫金狂欢理论》,《西北师大学报》2008年第4期;阎真:《历史和逻辑的双重缺失——巴赫金狂欢理论批判》,《湖南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鄢鸣:《中国有狂欢吗?——狂欢理论的应用与反思》,《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梅兰:《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现实主义——兼评巴赫金复调理论的局限性》,《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俞超、张素玫:《复调小说主人公独立性问题试析》,《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4期;张晓玥:《思想遮蔽心灵——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析疑》,《学术月刊》2007年第4期;谭文华、林丽:《作者与主人公的博弈:复调小说主人公独立性地位合理性质疑》,《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13)张杰:《巴赫金对话理论中的非对话性》,《外国语》2004年第2期;罗怀宇:《巴赫金〈史诗与长篇小说——长篇小说研究方法论〉的贡献与局限》,《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14)季明举:《巴赫金及其理论的斯拉夫主义性质》,《俄罗斯文艺》2008年第1期。
    (15)董晓:《超越形式主义的“文学性”——试析巴赫金对俄国形式主义的批判》,《国外文学》2000年第2期;范方俊:《巴赫金与俄国形式主义的论争和对话》,《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康长青:《巴赫金的文学内容与形式思想——兼及对俄国形式主义的批判》,《当代文坛》2007年第6期;凌建侯:《从哲学—语言学看巴赫金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张冰:《〈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吗?》,《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杨建刚:《在形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对话——巴赫金学术研究的立场、方法与意义》,《文学评论》2009年第3期。
    (16)张杰:《符号学王国的构建:语言的超越与超越的语言——巴赫金与洛特曼的符号学理论研究》,《南京师大学报》2002年第4期;赵晓彬:《洛特曼与巴赫金》,《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第1期;王燕子:《文本问题的差异与对话——巴赫金与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理论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李薇:《作为科学的文艺学:从巴赫金对洛特曼的质疑谈起》,《中国文学研究》2012年第3期;张祎:《洛特曼与巴赫金在俄国形式主义上的对话》,《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第7期。
    (17)罗婷:《克里斯特瓦的诗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罗婷:《论克里斯特瓦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第12期;刘荣、罗婷:《论克里斯特瓦的复调理论与诗性语言》,《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3期;秦海鹰:《人与文;话语与文本——克里斯特瓦互文性理论与巴赫金对话理论的联系与区别》,《欧美文学论丛》2004年第1辑;孙秀丽:《试析克里斯蒂娃对巴赫金理论的继承与发展》,《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祝克懿:《互文性理论的多声构成:〈武士〉、张东荪、巴赫金与本维尼斯特、弗洛伊德》,《当代修辞学》2013年第5期;周启超:《克里斯特瓦的“文本间性”理论及其生成语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曾军:《克里斯蒂娃接受巴赫金的多元逻辑》,《文学评论》2013年第4期;曾军:《克里斯蒂娃在“词语、对话和小说”一文中对巴赫金理论的借鉴和改造》,《外国文学研究》2014年第1期。
    (18)黄晞耘:《罗兰·巴特思想的转捩点》,《世界哲学》2004年第1期;黄光伟:《罗兰·巴特文本理论与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之比较》,《文艺评论》2007年第6期;张卫东:《殊途同归的解构与颠覆——巴赫金与巴特符号学思想的内在动源刍议》,《俄罗斯文艺》2012年第1期。
    (19)陆道夫:《狂欢理论与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研究》,《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4期;王军:《大众文化:何来狂欢——谈约翰·菲斯克对狂欢理论的应用》,《江淮论坛》2007年第4期;曾军:《从“葛兰西转向”到“转型的隐喻”——巴赫金是如何影响伯明翰学派的》,《学术月刊》2008年第4期;王建刚:《后巴赫金时代的文化研究——以伊格尔顿的文化政治学为例》,《文化艺术研究》2009年第6期;曾军:《从苏联语文学家到西方后现代学术明星——伊格尔顿眼中的巴赫金》,《美学与艺术评论》2013年第10辑;曾军:《“有意义的文化理论”:雷蒙·威廉斯眼中的巴赫金》,《河南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
    (20)吴菁:《试论巴赫金有关理论对妇女研究的启发与借鉴》,《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第6期;贺玉高:《巴赫金视角下的霍米·巴巴杂交性理论》,《中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21)曾军:《巴赫金对席勒讽刺观的继承与发展——兼及巴赫金笑论的美学史意义》,《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3期;梅兰:《对象世界与关系世界——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与巴赫金狂欢化思想比较》,《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22)邱戈:《从对话伦理想象传播的德性——哈贝马斯、阿佩尔和巴赫金对话思想的比较与思考》,《浙江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曾军:《从马克思到巴赫金:审美交往的一段问题史》,《社会科学辑刊》2012年第4期;谭芳、于林龙:《语言·语境·语旨——论哈贝马斯与巴赫金的语言观之“殊途殊归”》,《东北师大学报》2014年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