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新世纪中国的巴赫金研究随着《巴赫金全集》中文版的出版、巴赫金研究学会的成立获得了长足的进展,其中2004-2005、2008-2009年度,中国学者有关巴赫金研究的成果推出较为集中,形成两次高潮。中国学者对俄苏和欧美巴赫金研究的现状了解不深,引述范围也不够广泛,表明了中国的巴赫金研究还未能达到与外国巴赫金研究对话的程度。在巴赫金思想的研究中,中国学者主要围绕“巴赫金思想体系研究”“巴赫金语言理论研究”“对话、狂欢和复调的理论论争”“文化理论视角下的巴赫金”等几个焦点展开。将巴赫金置于俄苏和欧美文学和文化理论的学术史中展开研究是新世纪中国巴赫金研究较为突出的一个特点,中国学者围绕巴赫金与俄罗斯文艺思想的渊源、与法国理论、与英美文化理论以及与德国传统等方面展开研究,但冷热不均,成果亦不均衡。 关 键 词:新世纪/巴赫金/学术史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欧美左翼文论中的中国问题研究”(15AZW001);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问题研究”(16ZDA194)。 作者简介:曾军,李维,上海大学文学院。 一、新世纪中国巴赫金研究的学术背景及其基本状况 中国的巴赫金接受史迄今已历经30多年。在这段时间里,有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表现出了中国巴赫金接受的阶段性特征。其一是钱中文先生发表的《“复调小说”及其理论问题——巴赫金的叙述理论之一》(《文艺理论研究》1983年4期),标志着中国学者第一次正式展开对巴赫金思想的研究,并由此引发1980年代围绕“复调小说”、陀思妥耶夫斯小说与现实主义文学观念的激烈冲突和巨大争议。其二是1998年,由钱中文先生主编的《巴赫金全集》(前六卷)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全集的出版不仅提供了全面的巴赫金研究的文献资料,更重要的是极大地拓展了中国学者接受巴赫金的理论视域:如果说此前众多学者更多的还只是从某一个思想侧面展开研究的话,那么,在此之后,中国学者的研究便逐渐建立在对巴赫金思想的整体把握基础上更深入的研究,其中巴赫金早期的哲学美学、巴赫金小组时期的争议性文本及其晚年的对话主义思想,成为更为重要的议题,一举超越了此前将巴赫金局限在“复调小说”“狂欢化理论”等小说理论和文化诗学的范围,“思想史中的巴赫金”作为一个问题得到更多学者的重视。其三是2007年10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跨文化视界中的巴赫金”全国学术研讨会,会上不仅邀请了法国结构主义代表人物托多洛夫、俄罗斯学者扎哈罗夫、秋帕等国外著名的巴赫金研究专家,更重要的是正式成立了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巴赫金研究会”,标志着巴赫金研究在中国已得到广泛的重视,并产生了持续性的影响。在南京大学召开的“跨文化话语旅行中的巴赫金——巴赫金文论国际研讨会”应该是第四个重要的时间点,在这次会议上,“跨文化视界中的巴赫金研究”丛书正式首发,标志着中国的巴赫金研究开始有意识地进入“与世界对话”的阶段。除了上述几个标志性的事件之外,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巴赫金研究史”本身也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得到关注,除了一些具有研究综述性质的论文外,有三部相关著作直接讨论巴赫金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问题,分别是曾军的《接受的复调——中国巴赫金接受史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亦为南京大学文艺学,2002年博士论文)、张素玫的《与巴赫金对话——巴赫金与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以及宋春香的《巴赫金思想与中国当代文论》(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这几部著作的主要研究对象集中在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巴赫金研究者是如何引进巴赫金,并使之成为中国当代文论话语转型的重要催化剂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目光聚焦到“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巴赫金研究的现状与问题上来,着重审视近15年来中国巴赫金研究的基本状况。 从2000年至今,中国的巴赫金研究相关期刊论文约达800多篇、博硕论文200多篇、会议论文46篇、专著(含译著)33部,专题性学术研讨会3次。本文首先通过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对新世纪以来中国巴赫金研究做一分析。 第一,通过中国知网查阅以巴赫金为主题或与巴赫金相关的学术论文,并按年度发表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图1。从图1上可以看出,新世纪以来,中国学者的巴赫金研究论文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在2008至2009年达到高潮。而2007年北师大的巴赫金研讨会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集聚了不少学者的相关研究。2011年以来的巴赫金研究数量虽然年度总量仍然较高,但明显呈下降态势。 第二,通过中国知网查阅新世纪以来博硕士论文与巴赫金相关的论文选题情况,统计分析结果详见图2。从图2可以看出,以巴赫金为题的博硕士论文在2004和2008年度形成了两次高峰。近几年来的数量也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 图1 新世纪以来学术期刊发表与巴赫金研究相关论文的统计分析 图2 新世纪以来以巴赫金为选题的博士硕士论文数据分析 已发表的学术期刊论文与博硕士论文选题之间存在明显的同步性关系,显示出新世纪以来中国巴赫金研究的研究力量青年化的趋势。比较图1、图2可见,一是中国巴赫金研究后继有人,大量的巴赫金研究的文章,其实是以博硕士论文为基础陆续发表的;二是这批学者在毕业之后,又出现明显的分化:以巴赫金为博士论文选题的学者因为毕业之后大多走向学术岗位,从而能够继续从事巴赫金研究;而以巴赫金为硕士论文选题的则只有少数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者继续着巴赫金研究。前者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包括王建刚、秦勇、曾军、宋春香、萧净宇、周卫忠、简圣宇等;后者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包括孙鹏程、和磊等。 第三,新世纪以来中国学者出版的巴赫金研究专著的情况表,参阅图3。从图3可见,巴赫金研究专著的出版经历了从2005至2009的5年快速发展期,并且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骤冷。专著的出版也与图2所示的博硕士论文选题有关。在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巴赫金研究的32部专著(含译著)中,就有15部是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出版的。除了7部译著和1部文学创作外,其他非博士论文的巴赫金研究专著只有9部。由此可见,青年学者的博士论文在新世纪中国巴赫金研究中占比最大。 图3 新世纪以来中国学者出版巴赫金研究专著的数据分析 第四,新世纪中国巴赫金研究的关键词分析,参见图4。以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所发表的与巴赫金有关的相关研究进行关键词的统计分析,可见“对话”“狂欢”“复调”“狂欢化”“小说”“文化”“语言”“文学”等关键词所占比例相当高,显示中国学者对巴赫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话”(含“对话主义”)、“狂欢”(含“狂欢化”“狂欢化理论”“笑文化”“文化”“社会诗学”“文化诗学”等)、“小说”(巴赫金的小说理论,含“时空体”“长篇小说”“史诗”等)以及“语言”(含“话语”“杂语”“互文”等)等方面。 图4 新世纪以来中国巴赫金研究关键词统计分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