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设想,说话人说例(23)b、例(24)b这种反问句的前提条件是:他认为有人公开声称或暗中持有例(23)a、例(24)a之类的想法。说话人因为不同意这种观点,所以他奋起反驳;于是,就用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来否定这种观点。再如: (25)那么多好菜,谁还惦记萝卜呀?有也只当没看见。 (26)韩副院长都说过了。我还说什么?我说了又能起什么作用?谁信呢? (27)谁要你的臭钱?坏蛋,你做梦!快滚开! (28)谁知李经理怒不可遏:“谁叫你上来的?还不走开!” 在例(25)的语境中,说话人已经认定在“有那么多好菜”那种情况下,没有人会惦记萝卜(即使有,也当没看见),但他故意说出反问句“谁还惦记萝卜呢?”,对“有人会惦记萝卜”进行反驳:完全不信有人会惦记萝卜,坚信没有人会惦记萝卜。不管是“完全不信有人会惦记萝卜”,还是“坚信没有人会惦记萝卜”都表示坚决否定的意义,最终使得反问句“谁还惦记萝卜呢?”涌现出否定和反驳的意义。在例(26)中,说话人连用了三个反问句——“我还说什么?我说了又能起什么作用?谁信呢?”语气非常强烈,否定意义也更加明显。⑧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谁”类反问句都表示了一种否定性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说话人在说出“谁”类反问句时,往往会说出(或提供)相关的理由或者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态度(比如责备、责骂等),来彰显其质疑和反驳的语力(illocutionary force),从而加强否定的效果。比如,例(25)提供理由“那么多好菜”,进一步说明不会有人惦记萝卜;例(26)则连用了三个反问句,加强了否定效果;在例(27)-(28)中,说话人补充了责骂的话语(“坏蛋,你做梦!快滚开!”和“还不走开!”),进一步加强了否定和反驳的效果。 综合以上讨论,我们认为,“谁”类反问句的否定意义的形成机制是:说话人已知疑问代词“谁”的值域是一个空集,但他明知故问,意在质疑或反驳:(完全)不相信存在某些个人,他(们)具有某种属性或处于某种状态;并且(坚决)相信不存在某些个人,他(们)具有某种属性或处于某种状态。不管是“(完全)不相信存在某些个人(即‘疑有’)”,还是“(坚决)相信不存在某些个人(即‘信无’)”,都是否定性的,最终使得“谁”类反问句涌现出了否定意义。这一形成过程可以简化为: 说话人已知“谁”的值域是空集,但用反问语气明知故问(即说出反问句); →故意对“谁”的值域提出质疑或对相关命题进行反驳; →绝对怀疑(①“完全不信有人……”;②“坚信没有人……”)内置了否定意义; →推动“谁”类反问句表示否定意义。 也就是说,我们认为:“谁”类反问句是通过质疑和反驳等反问语气来传达出否定意义的。如果是这样,那么这种反问句中“谁”的意义的基础(词汇先设)就是虚指意义的“存在某些个人”;而不是真性疑问意义的“想知道某些个人的姓名、身份等具体信息”。这种“谁”字句通过质疑和反驳等反问语气,在“疑有信无”原则的指导下,不仅消除了疑问代词“谁”的询问意义,而且消除了疑问代词“谁”的预设意义“存在着某些个人”,从而使否定用法的“谁”表示“确定不存在的某些个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