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整理当代作家研究资料的重要性——由《江苏当代作家研究资料丛书》谈起(2)

http://www.newdu.com 2017-12-18 文艺报 程光炜 参加讨论

    由这套《江苏当代作家研究资料丛书》,我想到了资料编选中的几个问题:
    一是可以适当增加介绍作家家世身世的内容。
    当代作家的家世身世,是研究资料中的基础材料,虽然不如作家创作自述和评论文章那么论点突出,但仍然至为重要。比如上面谈到的高晓声先生,人们知道他在南京“探求社”时期的故事,但不十分清楚他被打成右派后回乡的处境。比如他后来在当地做了教师,然而婚姻、收入、家庭成员等问题都不清楚。因为十七年到“文革”时期,江苏苏南武进一带的农村政策、农民收入、生产队工分分配以及当地医疗等问题,给这位作家造成的生活困境,都会影响到高晓声对农村的态度。这是他新时期小说创作的起源性问题。没有这段经历,何谈1979年他登上文坛后对农村农民命运的深刻批判和反思?没有这些基础材料,纯粹从作家创作的层面也是说不太清楚的,即便文学批评文章,也只看到全国农村的共性的问题,看不到武进县当地的个别性问题。要知道,作家都是具体的人,都是从当地具体生活感受出发来思考和创作的。进一步说,在编辑这些史料的时候,不能只把作家蒙难后的人生故事等材料整理出来,还应该再往前延伸一点,把他的“前史”也稍微加以介绍,例如家族、血缘三代的情况,当地民俗和沿革历史也有点则更好。如果把这个基础材料整理出来,作家的来龙去脉就清楚了。因此,我认为某种程度上,作家的家世身世史,一定程度决定了他创作史的发生和走向等诸多问题。前些时,我写过一篇《当代文学考证中的“感情视角”》,可能与这部分内容也有关系。这就是编选者在处理“右派作家”研究资料过程中的距离感的问题。我这样写道:“作为‘当代史’的‘当事人’,又无法完全彻底地把这个‘感情视角’剔除出去,如果这样,那么克罗齐所说的‘历史的人性’、‘历史的积极性质’还有什么意义?换句话说,即使考证者不抱着把历史真相告诉下一代读者的想法,但如果他的叙述只是一些冷血材料,是一些类似木乃伊的历史断片,那么‘最终的考证价值’又在哪里?说老实话,对这些深奥纠缠的问题”。我自己并没有充分的把握和见解,但这并不表明,它不深层次地存在于我们的作家研究资料的整理之中。
    二是评论文章的删选问题。
    当代作家资料研究丛书,我认为第二位重要的是评论文章的选择问题。本地批评家编选本地作家资料,好处是比较了解当时的很多情形,也能够掌握作家创作的整个格局。这套丛书在这方面显示了自己的特色。但本地批评家编本地作家研究资料也有一定的局限,比如复杂的人事关系,家属对编选的影响,中国人一向秉持的“为贤者讳”等心理,也会一定程度地反映出来,有些分寸并不是编选者自己能够从容把握的。还有就是,江苏当代作家如高晓声、陆文夫、张弦当时都是中国新时期文学初期最活跃的一批作家,他们的作品在获得认可的同时,也会有不同看法,比如一些不是简单称赞而是相对深入的看法,也都会在文学批评中反映出来。有些尖锐深入的批评,反映了当时文学的氛围和状态,有的则是批评家站在很高的立足点上加以俯瞰的结果。尽管有些尖锐的看法不一定都对,或许还有偏颇之嫌,但携带着当时的历史气息、文学氛围,是最真实的时代脉动的反映。我看到,有些印象很深的文章并没有选入,本来可以更有声有色的编选资料,可能稍微平淡了一点。这可能是考虑历史积淀的问题,但选入尖锐文学批评,也不一定会妨碍这种积淀,反而是更深厚的积淀。我对此态度是,当时有代表性的甚至比较尖锐的批评文章宁可多选点,关系性的以及后来的研究文章宁可少选点或不选。这也许只是我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三是我前面已经提到的“创作年表”和“作品发表目录”的问题。
    前面说得比较笼统,这里我想再细化和具体一点。先说“创作年表”。在我看来,年表可看作一个作家生活的“小史”,并不只是他创作的“小史”。因此,除主要作品发表的杂志、时间之外,还应有一定的文学活动和评论的情况附在其中。我相信很多人都看过洪子诚老师《中国当代文学史》后面的“中国当代文学年表”,听说在写这本教材之前,他把《文艺报》翻过两遍,看得非常细,可能有些还做了笔记之类。所以,你看“1949年”这一节,既有第一次文代会、《人民文学》创刊、“中国人民文艺丛书”出版等等较大的文学事件,也贯穿了一些作家生活的细节,比如,《中共中央东北局关于萧军问题的决议》、9月5日《文艺报》关于《争取小市民层的读者》的座谈会报道。这些大的文学活动和作家个人小的文学活动,交错穿插于历史这个瞬间,形成了多声部效果。虽说是当代文学的年表,介绍的文字不多,但并不显得单薄,主要是编选者的眼光比较细,想问题也细,才会有这种效果。因此,我理解的“创作年表”不只是堆砌作品,还有利用材料更细致深入的观察,没有作家的文学活动,这些创作的作品仍然是冷冰冰的。另外,“作品发表目录”的编选也是如此。大凡作家发表的作品最好是一网打尽,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访谈、自述、散文随笔等等。但这样一来,会不会篇幅太大了点?我的看法是,宁可压缩评论文章的篇幅,也不能削减作品发表目录的篇幅。评论文章如果篇幅不够,我们还可以到杂志上找,但假如目录不详细全面,我们再到杂志上大海捞针似的去一篇篇整理,麻烦就大了。所以,在全书结构上,“年表”和“目录”部分不妨可以适当增容,篇幅占页数多一点没关系。有的编选者可能担心,如果不加筛选地全部搜集,会不会出现过于烦琐庞杂的问题,其实不会。我在《当代文学考证中的“感情视角”》这篇文章中也谈道:“与这个问题相关的,有一个史料文献整理和叙述的‘简与繁’的问题。我的看法是不妨先‘繁复’一些,力求翔实穷尽,进一步挑拣、筛选和剔除的工作,也留待下一代研究者去做。就是先抢救材料,多多益善,堆积在那里没关系,等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做成一个当代文学史史料文献的巨大仓库之后,后面人的工作压力就会大大减轻了。”为什么不就简去繁、而要就繁去简呢?这是因为我们距离所整理的作家研究资料距离太近,很多东西还在影响着我们的判断、选择和视角,这个问题无法回避,也是当代人回避不了的。即使是做现代文学的人,也还有此类问题。尤其是“作品发表目录”,关乎到我们全面详细地了解把握一位当代作家作品发表的历史情况,所以这不叫烦琐,而应该称之为详尽,是材料的全面占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