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小说品读 >

左昡《纸飞机》:重归那座“不死的城”(3)

http://www.newdu.com 2017-12-18 文艺报 崔昕平 参加讨论

    奇特贯穿的意象,绵密呼应的叙事
    书中,两个突出的意象贯穿全篇。其一是“纸飞机”。纸飞机飞翔在无数个孩子的儿时记忆中,是自由飞翔、放逐梦想的象征。兰兰的第一架纸飞机是哥哥折的。之后,兰兰折了无数种材质的纸飞机。它们在兄妹分别时出现,兄妹相聚时出现,家人分别时出现,家人死去时出现……家人即将分离的夜晚,兰兰用纸钱折出纸飞机,映射出浓郁的死亡气息;兰兰将一张用大轰炸的相片折成的纸飞机用力地掷啊掷,想掷飞这个噩梦,却挡不住妈妈的离去;在汪山养病时,兰兰将练字用的纸折成纸飞机;捐钱给“中国儿童号”后,兰兰还用认捐的票据折成一架小飞机。尾声部分,终于不再是惨白哀痛的纸飞机,兰兰将写对联剩下的红纸折了四架红艳艳的纸飞机。纸飞机终于象征了曙光来临,承载、放飞了孩子们美好的希望。
    “黑金鱼”则是一个奇特的意象,几次出现在兰兰的梦中,如同一个精灵,或接收、或传递着生或死的讯息。尾声部分,当哥哥意外死去时,兰兰仿佛又看到了那条黑金鱼从“脑海深处游了出来——它曾经驮走了我的妈妈、爸爸、外婆,驮走了许许多多沉默无语的人,现在,它来接我的哥哥了”。黑色的金鱼,既以“黑”象征着死亡,又以“鱼”之传统谐音,渲染出生命力的绵延不断。扭着劲儿的意象,恰如重庆人民,就是这样拧巴、不屈、顽强、生生不息。
    作品真正做到了无一处“闲笔”,每一个人物、物件、场景,都在作品中形成绵密的呼应。收藏宝贝相片的片段,兰兰头一次识得相片,当宝贝般收起,之后亲历轰炸,这张摄于轰炸现场的相片变为一个“成真的噩梦”。短暂还乡的插曲,在文末成功揭出乡间也完全不能幸免的轰炸之难。精笔描绘的兄妹同游阎王殿,恰恰预示了即将开启的人间地狱。堂哥青松的最后投奔,也将这个仅剩一母三女的家庭再次匹配周全。包括兰兰认的每一个字、临的每一句帖,都参与在叙事之中。全书的5个篇章自成轮回,第一个“四季歌”中,幸福美好的一家人,到末一个“四季歌”中,仅剩“我”是囫囵的。但是,曙光巷里又到了挨家挨户熏腊肠的日子,陆婶婶也会叹一声“安逸”。正像兰兰所说:“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失去亲人,痛苦,伤心,愤怒,天塌地陷,但我们、我们的家毕竟活着,带着我们的伤、我们的痛、我们的心里的空白,还有燃烧在我们心中的火焰,一如往常地活着。”
    此时的左昡,完全不是那个写童话时的俏皮精灵,而是如此严肃,带着责任——告知人类这段曾经的、不可思议的斗争史,带着敬畏——抒写重庆百姓以坚韧顽强做出的生命诠释。朴质的叙事风格与精运匠心的叙事手法,平静克制的文字,细腻入微的描摹,恰切而适时的心理烘托,营造出历史的鲜活画面,共同成就了这部难得的严谨之作。
    无以言表,惟再次吟诵书中摘自1940年《大公报》上的那首《重庆小调》:
    重庆炸平了,谁相信?
    我看见重庆像松竹样常青。
    在这儿寻不出半分狼狈,
    漫天大雾只和风在吹。
    林森路,长呀,跟了江水流。
    两路口,大呀,挤满了过路人,
    来这儿,只听见江水唱,船夫也唱,
    唱着句不尽的话:“不死的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4)
66.7%
踩一下
(2)
33.3%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