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方言学 >

沪语,寻根松江

http://www.newdu.com 2017-12-16 《文汇报》 盛济民 参加讨论

    上海话是上海本土文化的重要根基,也是现代吴语区有着重要影响力的一支方言。近年来,随着“松江———上海之根”这一观点日益为人们所接受,语言学家们就松江话和上海话的关系也进行了探讨。语言学家王均认为:“上海市大部分地区旧属松江府管辖,苏州河以南的小部分地区属太仓州管辖。鸦片战争以后开埠,1928年设市,其后,各地人纷纷拥入,人口迅速增长,上海话的演变发展也特别快速。所以有‘松江话为上海话之源’之说。”(《松江方言志·序》)著名上海方言专家钱乃荣先生在《上海方言·上海话的溯源》中亦明确提出:“上海话的基础是松江方言。”如今,在不断开放的都市、不断变化的上海话中,我们依然可以听得到松江话古老的语音和词语。这里不妨举两个例子:
    牵头皮
    挠背搔痒的小竹筢,俗称“老头乐”、“搔背扒子”,松江话称“搔背”(“搔”吴语读若“招”,如“搔痒”上海宝山话作“招肉痒”、江苏丹阳作“招痒相”);倘若用它来搔头皮止痒,松江话则管它叫“牵头皮”(《汉语方言大词典》),形象幽默且深得人们喜爱的松江俚语“牵头皮”即源于此。

 
    “牵头皮”与“搔背”,虽然挠搔的部位不同,但“牵”、“搔”二字义近。据《汉语大词典》所释,“搔”的本义为“用指甲或他物轻刮”,故“牵头皮”的初义为“用指甲或小竹筢之类的工具搔刮头皮”亦即“搔头皮”。需要指出的是,“头皮”一词,既可指“头顶及其周围的皮肤”,也可指“头皮表面脱落下来的碎屑”即头皮屑(《汉语大词典》)。所以,“牵头皮”的效果,一方面是止了痒,另一方面便是“牵”出了不少脏兮兮的头皮屑。

 
    头皮屑的特点,一是龌龊,人见人厌;二是紧附在易于藏污纳垢的头发根部,不“牵”不大会出来。故“牵头皮”一词便由此衍化出两种意义:1、不体面的;丢人。例如:“望老爷总要包瞒包瞒,勿要弄我女人牵头皮,真是感恩勿尽。”(松江方言小说《玄空经》)“牵头皮事体下趟少做做。”(《简明吴方言词典》) 2、指责;数落;揭老底。例如:“幸亏我还不曾口出怨言,你已牵我头皮,倘我当真说你什么,怕不要惹你同我算五百年前的老帐么。”(《歇浦潮》)“我是巴不得吃口现成饭,免得将来牵我的头皮,说我不会管家。”(《上海滩》)
    “牵头皮”亦作“扦头皮”。例如:“扦头皮,捅‘伤疤’。老是把一个人的错误挂在嘴上说。”(郑鸿梅《上海俗语简介》)叫伊淘淘米
    《叫伊淘淘米》是沪上传唱多年的一首童谣,全文如下:

 
    叫伊淘淘米,揿脱是饭箩底;

 
    叫伊挽挽水,驳起屁股摸螺蛳;叫伊拔拔葱,登拉田里竖烟囱;叫伊纺纺纱,锭子头上开朵花;叫伊绣绣鞋,好像鸡脚赖;

 
    叫伊织织布,布机潭里拆堆污;叫伊兜兜火,东家白话西家坐;叫伊捉捉花,偷是隔壁田里瓜。

 
    童谣用鲜活地道的松江方言记录,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民情风俗,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为了便于理解,我们不妨对其中的一些词语加以注释:

 
    (1)是,义同“仔”,助词,相当于“了”。
    (2)饭箩,淘箩。 
    (3)挽水,在河渠沟塘边提水、舀水。
      (4)驳起,撅起,耸起,抬起。(5)登,待;登拉,待在。
      (6)竖烟囱,一种游戏,也叫“竖蜻蜓”或“倒竖蜻蜓”,游戏者两手着地,双脚向上,身体倒竖起来。
    (7)锭子头上开朵花,是说纱锭上纱线搞乱,锭子损坏。
      (8)鸡脚赖,赖,扒拉,鸡脚赖,鸡爪子胡乱扒拉。 
    (9)布机潭里拆堆污,布机潭里,织布机当中;拆堆污,拉了一堆屎。 
    (10)兜火,借火。
        (11)白话,闲聊。
    (12)捉花,采摘棉花。 
    《叫伊淘淘米》这首童谣,语言俏皮欢快,童真童趣盎然,因而深得少年儿童的喜爱,在沪上流传多年。它让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中,文明的种子在幼小的心灵里悄悄地生根,萌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