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新时代,必须突出核心价值塑造、拓宽创作视野格局。在文学发展的新时代坐标系中,各民族作家应该坚持核心价值引领、突出核心价值塑造,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底蕴、中华特色、世界影响的文学佳作。要提振民族精神,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延续文脉,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基因的生命力、创造力。要坚守精神高地,坚守文学理想,以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广探寻为目标,不断拓宽创作的视野和格局,使文学创作同当代文化发展相适应、同社会建设相协调、同人们的精神生活期待相一致。 融入新时代,重在书写文学精品力作、提升文化创造境界。需要各民族作家把握新时代文学的新特征,寻回文学的初心,以梦想为笔,为时代写作,提升文学创作的人文高度、文化气度和艺术气韵,为读者书写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要牢记作家的社会责任,在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中,秉承良知、突破小我、摒弃浮躁、勇担使命,以文学的创造力和感染力,提升文化创造的新境界。 陈亚军(《民族文学》副主编):在新时代发展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要有正确的思想作为指导。要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对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有新的认识。 要有大家庭意识。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个比喻是非常形象的。抱在一起,是靠国民情感,就是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框架内,超越单一民族、作为现代国民的共同体情感。这个情感是深厚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状态。这是民族文学发展的政治保证。我们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要彰显这种大家庭意识。 要彰显民族特色。文学作品记录着一个民族的发展,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少数民族文学来源于创作者对自己生活和文化的熟悉,更重要的是对本民族历史发展进程的深刻挖掘。在这其中有地域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体现着民族灵魂、民族精神、民族血脉。在讲述新时代中国故事时,少数民族故事和形象是不可或缺的。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生活习俗、精神信仰、文化记忆不尽相同,这是少数民族文学保持民族特色的根基。 要加强民族文学交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这方面,少数民族文学可以起到特殊作用,会在情感上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和牢固性。所以,我们要搞好民族文学交流工作。一方面,积极发现、推介少数民族母语作品,支持老作家、培养新作家;另一方面,搭建好桥梁,将优秀作品进行民译汉、汉译民的翻译转换。在文学交流中,建构民族的认同、国家的认同,强化国家和民族的共同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作家应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给文学创作的影响。在有一定创作数量的基础上,更应强调精良创作,满足各族人民的精神需求。 普驰达岭(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编审,彝族):党的十九大报告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紧紧抓住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对我国历史方位做出科学判断,阐明其基本方略,描绘出宏伟蓝图,为党和国家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 报告中阐述了繁荣发展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的责任、使命和要求。报告强调,要“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要“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要“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要“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要“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养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这些论述内涵丰富,对推动社会主义文艺走向繁荣兴盛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可以说,这是文艺进入新时代、新征程的号角,是指引中国社会主义文艺迈向新辉煌的指南针。 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伟大论断,令人振奋鼓舞,令人充满豪情。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是迈向伟大强国的时代,是协力同心实现复兴梦想的时代,是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代。这个新时代,必然要求文艺跟上历史前行的脚步,感知时代前行的脉搏,要求文艺要有与时代相匹配的新作为和新气象。既然新时代搭建了新舞台,那么新时代文艺就要展现新的风姿。 崭新的时代前景令人期许,奋进的历史征程让人倍觉荣光。如何认识时代,如何反映时代,能够表达出多少时代精神,这是评判作家和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尺度。无数的事实和经验表明,认识时代属性和特征,对于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是至关重要的。伟大的新时代,需要并孕育伟大的作品;伟大的新时代,需要优秀的现实题材作品去描绘和反映。我们的作家只有深切地感受这个新时代,认清新时代的特质,明了新的历史方位,内心的文化自信才会固如磐石,文艺的人民属性才会不断得到加强,创作出的中国故事才会缤纷精彩,塑造出的人物才会成为典型。只有深切地感受这个新时代,我们的作家才会像弄潮儿一样扑入时代大潮的怀抱,随时代而行,接受时代波涛的冲刷与打磨,立志成为党、祖国和人民的歌者。 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感召下,新时代文学要高举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旗帜,以具有生活广度、思想高度、艺术力度的作品回馈时代。作家要始终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生存现实,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新时代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也应该注意自己的审美取向,那就是:始终站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文化根基上,开辟出新的天地。只有坚守民族根性文化,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才会更有力量。 作为一位少数民族诗人,我要继承民族的诗歌美学,同时跳出自己的民族来写作,用世界的眼光来书写本民族的根性文化。我要不断强化自己的思想艺术水平,要具有信仰故土、精神皈依的创作意识,要保持对文学创作的初心,要在作品中彰显民族性元素与世界性视野。 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文化自信,我们才能以实际行动,迎接新时代少数民族文艺更加繁荣发展的美好未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