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有关一般性机制和特异机制的争议 4.1 一般性的语音加工机制(universal phonological principle,UPP) 实际上,前人文献中对正字法和文字系统间的比较已经有大量报道。例如,正字法深度假说(orthographic depth hypothesis,ODH;Perfetti,et al.1992)旨在解释字形字音映射的透明度变化是如何影响文字阅读加工的。浅显和透明的正字法,如塞尔维亚语、克罗地亚语和意大利语可以通过利用字形-字音转换规则通达语义,而在深层的正字法语言中,如中文,正字法到词汇的通达需要额外的加工过程去完成。 Perfetti等(1992)最早指出,一般语言文字阅读都会涉及语音的加工过程,因而提出了跨语言系统的一般性语音加工机制假说。UPP在功能性原理的层面整合了中文和拼音文字书写系统。中文系统是由粗颗粒(coarse-grain)单位组成的,提供音节水平而不是音素水平的映射,并且在发音的线索上可靠性相对较低。所以,中文映射字形到语素,字母文字映射字形到音素,这个差异造成了在阅读认知过程的最早阶段被激活的语言单元的区别。特异性映射在不同语言系统间的区别主要对细颗粒(fine-grain)文字系统的阅读加工产生影响,但是在口语方面,特异性映射机制仍旧部分依赖一般性的阅读机制。所以,他们认为,中文和拼音文字系统的阅读加工语音系统的参与。 4.2 一般性字形字义加工机制 中英文两个语言系统的阅读都在左侧大脑半球顶叶区域(支持视觉识别)和后脑部区域发生激活(支持字形到语言的转换)。与拼音文字不同的是,在中文阅读加工中,大脑右半球后部区域(支持文字识别)与左侧额中回(可能支持形-音与形-义转换)有显著的激活。根据Cao等(2010)的研究,LMFG参与中文阅读加工可能与中文阅读发展自身的特点有关。前人研究已经发现,书写功能对中文阅读能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Tan,et al.2005b)。比如,左侧额中回可能与笔画顺序加工有关,这与它附近的负责书写加工的埃克斯纳区(BA6)的功能是一致的。第二种可能性是左侧额中回可能负责词汇选择加工。在中文阅读中,由于存在大量的同音字,同音字通过竞争得到激活,语音通达必须达到正字法的阈值,阅读过程中要依赖正字法来选择词汇。而左侧额中回可能通过支持正字法的存储来辅助词汇选择,这一机制对中文阅读有重要的作用。以成人及儿童为被试,行为和脑成像研究表明,文字系统通过视觉的布局和它们从图形到语言的映射功能影响文字的阅读加工(Liu and Perfetti 2003)。中文更依赖高质量的整字表征,即使在整个词汇字形表征有变异的情况下,拼音文字也能够成功地进行词汇阅读。对于文字系统有限的分解度,中文有一个补偿机制。一个音韵组件“声旁”的有效性(但经常被误解为“规律性”)可以作为文字发音的线索。这个“声旁”的有效性随着字符出现频率的递减而增加。中国儿童对阅读的学习,就是逐渐地借助“声旁”提示识别文字。当遇到低频文字的时候,声旁提示信息可以辅助词汇通达,就像英语阅读者通过解码去认读低频常规字一样。 这一点有助于完善我们对文字系统是否影响阅读程序这一问题的认识:到底是从根本上影响还是仅仅带来表面的差异?事实上,中文和英文对于低频词的阅读都提供一定的补偿,这是一个通用机制的例子,而不是过程上的通用。阅读者在掌握相关文字的字义和字音的过程中,应用到一些通用的组件,这些类似的行为和脑成像测量证明了不同语言系统的共性。如果通过适应语言系统而不断进化的通用模型能够成功地应用在对文字阅读加工的过程中,那么该结论给出了这样一个可能性:分解输入的图形图案是跨语言文字系统的一个基本的机制(Cao,et al.2010)。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