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明清白族文学家族诗歌创作述论

http://www.newdu.com 2017-11-21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 多洛肯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云南大理地区的山川灵淑之气孕育出浪穹何氏家族、剑川赵氏家族、太和杨氏家族、赵州龚氏家族、太和赵氏家族、赵州师氏家族、赵州赵氏家族、剑川张氏家族、鹤庆李氏家族等九个对云南地方文学发展有较大影响力的白族文学家族。文章试从九个家族的诗文作品存佚情况、诗歌创作的内容、形式以及对唐诗的接受等方面全面考察这九个文学家族的诗歌创作成就,归纳其独特的创作风貌。
    关 键 词:明清/白族/文学家族/诗歌创作/唐诗接受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汉文化交融中的清代少数民族文学家族研究”(14BZW156)最终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多洛肯,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
     
    明清以来,大理白族文学家族的发展获得了空前的生命力,出现了浪穹何氏家族、剑川赵氏家族、太和杨氏家族、赵州龚氏家族、太和赵氏家族、赵州师氏家族、赵州赵氏家族、剑川张氏家族、鹤庆李氏家族等九个对云南文学发展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学家族,共计四十八人。俗语有云:一民族有一民族之特色,一地域有一地域之风情。而坐落在灵山秀水的云南地区的白族文人,受其民族、地域灵淑之气的滋养,自有其别具一格之处。他们创作全面,涉猎广泛,饱啜中原文明,不仅深谙汉文创作之道,还不断推陈出新,创作出很多融有民族特色的佳作。
    一、明清大理白族文学家族的诗文作品存佚情况
    从现存史志资料和诗集可知,明清大理白族文学家族著作颇丰,但历经时间和兵燹的考验,所存寥寥,就如同赵藩在《仿元遗山论诗绝句论滇诗六十首》所说:“苦从煨烬搜遗佚,一卷珍藏抵万金”,所以,能留存下来的诗集和诗歌作品不仅珍贵,而且还是我们研究明清大理白族文学家族诗歌创作的唯一凭据和第一手文献。现将明清大理白族各个文学家族的诗集著述情况梳理归纳如下。
    《滇南诗略》、《滇诗拾遗补》、《滇诗丛录》、(康熙)《浪穹县志》、(康熙)《浪穹县志续修》、(光绪)《浪穹县志略》等文献资料中均录有浪穹何氏家族作家群体之诗文,世称“一门五代六诗人”,他们品行高洁,好字尚文。乡人称其“君子”的何思明未见诗集留存,现有散存作品也寥寥无几,仅见《滇诗拾遗补》卷二录其诗三首;《滇诗丛录》卷五录其诗二首;(康熙)《大理府志》卷二十九录其诗一首;(光绪)《浪穹县志》卷十录其诗两首。“邑人能诗自邦渐始”①的何邦渐现存诗集《增订百咏梅诗》一卷,此外,《滇南诗略》卷八录其诗四首;《滇南诗稿》卷十二录其诗两首,《滇诗拾遗补》卷三录其诗两首。爱民如子的何鸣凤,散存诗作不多,今可见《滇南诗略》卷九录其诗十一首,《滇诗拾遗补》卷三录其诗三首,《滇诗丛录》卷八录其诗五首,(道光)《浪穹县志》卷十录其诗一首。明末贡生何星文,今只见《滇诗拾遗补》卷三录其诗三首,《滇诗丛录》卷九录其诗三首,(康熙)《浪穹县志续修》录其诗十首。“今观蔚文之诗,殆较胜于邦渐”[1](P.339)的何蔚文,散存诗歌三十五首,存于《滇南诗略》,《滇诗丛录》卷十二录其诗五首。“其高志不减蔚文”[1](P.339)的何素珩,仅余《滇诗拾遗补》、《滇诗丛录》所录的《茈湖秋泛》一诗和(康熙)《浪穹县志续修》所录的三首诗。现存作品虽少,但明清白族何氏文学家族为云南的文学发展做出了卓绝的贡献,被誉为“白族诗人之家。”
    剑川赵家世代为书香之家,文泽绵延,在诗文创作上自有传承。剑川赵氏文学家族中被称为“隐君子”的赵必登和植品严正的赵完璧,诗集状况已不可考,唯见《郦郡诗征》卷七各录其诗三首,《滇诗丛录》卷十三录有赵必登诗歌三首,《滇诗拾遗》卷四录有赵完璧诗歌四十七首。诗词多寓居家国身世之感的赵炳龙,今传《居易轩诗遗钞》两卷,此外,(康熙)《剑川州志》卷二十还录其诗两首;《滇南诗略》卷十亦录其诗一首。明代唯一的白族女词人赵尔秀,虽诗词皆工,惜诗歌创作并未流传。师范谓:“茹古得髓,其诗自成馨逸”②的赵怀礼,著有《北垞吟草》,《郦郡诗征》录其诗二十一首。读书过目不忘的赵联元,虽未见其诗集,但纂有《郦郡诗征》十二卷,亦是为白族诗歌史作出了极大贡献。赵惠元虽少有诗才,但未冠而殁,人惜之。王灿在《滇八家诗选》中称赵藩作诗,“意兴所志,伸纸吮毫,立即成咏”,存诗“不下万数千首”,其诗作的风格特色,在《向湖村舍诗初集》七卷、《向湖村舍诗二集》十二卷、《向湖村舍诗并和》上、下卷中有着很好的体现,(民国)《大理县志稿》录其诗《寇愤》一首;《滇诗丛录》卷七十六录其诗一百零五首。其异母弟赵荃,编纂的《酉阳酬唱集》一卷,《移华书屋诗存》四卷,保存了一部分诗歌,使之得以流传至今,亦是诗坛之幸,《滇诗丛录》卷八十七录其诗六十八首。
    从(康熙)《大理府志》、(民国)《大理县志稿》等史志资料来看,太和杨氏文学家族从康熙年间的杨晖吉始其肇端,杨晖吉著有《且诗》一卷,现今存目,《滇诗丛录》卷十九录其诗五首,(康熙)《大理府志·艺文下》卷二十九录其诗三首,(民国)《大理县志稿》卷三十录其诗一首。“格正调高,气味苍健,大段步趋三唐而涵咏于东”[1](P.340)的杨师亿,著有《雪涯诗草》,同样不存,《滇南诗略》卷二十八录其诗十一首,(咸丰)《邓川州志》卷十五录其诗一首。杨文翯著有《诗草》,亦不存,(民国)《大理县志稿》卷三十录其诗一首。博闻强记、著作等身的杨履宽,著有《四余堂诗稿》,(民国)《大理县志稿·艺文部五》卷三十录其诗三首,《滇南诗略》卷三十九录其诗五十三首,(咸丰)《邓川州志》录其诗二首,(民国)《弥渡县志稿》录其诗一首。从弟杨履义,著有《浣俗山房诗草》,不存,《滇南诗略》卷三十九录其诗三首。恬淡好古、博雅冲夷的刘文炳是杨履宽之外祖父,著有《藜炻堂草》,不存,《滇南诗略》卷三十三录其诗四十首,《滇诗丛录》卷十八录其诗二首,(民国)《大理县志稿》卷三十录其诗一首。
    从(康熙)《大理府志》、(道光)《赵州志》、(民国)《弥渡县志稿》等方志资料来看,人称“闭户先生”的龚仁,未有诗集留存,仅(道光)《赵州志》存其诗《彩云桥》一首。其弟龚义著有《尚古堂诗钞》,不存,仅见《滇南诗略》卷十六录其诗一首。赵州龚氏家族的文学代表人物龚渤,成就斐然,著有《衣云楼诗文集》《使蜀吟》《塞上吟》《梅花百咏》《游燕草》《留粤草》等诗集,现存《梅花百咏》二卷,《滇南诗略》卷三十一录其诗十一首,《滇诗丛录》卷二十录其诗八首,(道光)《赵州志》卷六录其诗一首。“天才超逸,有太白余风”②的龚锡瑞,著有《簪崖诗集》,不存,《滇南诗略》卷四十一录其诗四十首,《滇诗丛录》卷二十九录其诗二十二首,(道光)《赵州志》卷六录其诗四首。《滇南诗略》录有“高深远大,气韵沉雄,宛然大家风味”[2](P.392)的苏竹窗之诗十四首。诗词皆工的龚亮著有《留燕草》《游粤草茎集》,不存,仅(道光)《赵州志》卷六存诗一首。性至孝、人皆敬之的龚敏,无诗集留存,(康熙)《大理府志》卷二十九录其诗三首;(道光)《赵州志》卷六录其诗两首。士民赖之的龚瑞鼎,诗作流传极少,仅有《大理古今诗人要事录》存诗一首。
    历经清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的太和赵氏家族,在当时的大理乃至整个云南都有一定的影响。据(民国)《大理县志稿》等文献记载,在这一百多年的历史中,他们写作了大量的诗歌和散文,结集了十二部诗文集。贡生赵允晟著有《香嵓诗集》,不存,《滇诗嗣音集》卷一录其诗《水月关》一首。“学富才美,雅好吟咏”③的紫笈先生赵廷玉著有《晴虹诗存》《紫笈老人诗草》等,均失传,现存江苏吴和甫、山右王英斋选订,赵懿、杨载彤、仁安、仁镜等校刊的《紫笈诗集》,(民国)《大理县志稿·艺文部》录其诗二十首,《滇诗嗣音集》卷十六录其诗二首,《滇诗丛录》卷二十六录其诗十一首。而周馥作为“幼读书如夙得者,诗词绘画,占卜医药,无不通晓,尤精于女红”的才女,著有诗集《绣余吟草》,《滇诗嗣音集》卷二十录其诗四首,(民国)《大理县志稿》卷三十录其诗一首。博学多才的赵廷枢,著有《所园诗集》四卷,(民国)《大理县志稿》录其诗五首,《滇南诗略》卷二十一录其诗三十八首,《滇诗丛录》卷二十七录其诗一百零八首。无意仕途的赵懿著有《善渊诗钞》,已散佚,(民国)《大理县志稿·艺文部》录其诗三首。诗风洒脱、飘逸的杨载彤著有《嶰谷诗草》六卷,共收录诗歌八百六十二首,《滇诗丛录》卷三十二录其诗一百零五首,(民国)《大理县志稿》录其诗共十三首。
    赵州师氏家族是明清白族文学家族中存有家谱的一个家族。师问忠与师范父子才华横溢,双中亚元,是师氏家族中值得庆贺之事。作为教育大家的师问忠,著有《北上集诗稿》,惜其不存。师范一生著述甚丰,无论其人品还是文学创作,许多名士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著有《金华山樵集》二十四卷、《二余堂诗稿》四卷、《抱瓮轩诗汇稿》一卷,(道光)《赵州志·艺文志》卷五收录其诗一首,卷六收录其一首,(民国)《大理县志稿·艺文志》卷三十收录其诗二首,(民国)《弥渡县志稿》卷十二收录其诗二首,《滇诗丛录》卷二十六录其诗六十四首,《滇诗嗣音集》卷四录其诗七十九首,卷五录其诗五十二首。严昌汝在《二余堂诗稿》序中说:“范才大学博,故其诗风雨争飞,鱼龙变化”[3](P.283)。师范之弟师箴著有《大树山堂诗钞》,《滇诗嗣音集》录其诗《雨后晚眺》一首。师范子师道南,少有诗才,未及而立却殒命于鼠疫,留下了对文学和医学界都大有裨益的《鼠死行》。著有《鸿州天愚集》一卷,《滇南诗略》卷二十一录其诗九首。
    (道光)《赵州志·文行》评价赵淳道:“诗古文词得八大家遗意,时艺精粹无滓,后学宗之”④。赵淳虽无诗集留存,但并不能抹煞他在文学上的成就,(道光)《赵州志》录其诗六首,《滇南诗略》录其诗三首,《滇诗丛录》录其《赵州席歌》一首,(民国)《大理县志稿·艺文部六》卷三十一收其诗一首。其子赵之瑞、赵之瑗、赵之瑱亦都工诗,在《赵州诗学源流述》中,赵淳自谓:“余三子亦各能诗,顾瑗、瑞俱以夭亡,仅存遗集。瑱则与沈子辉(锴)唱酬居多而皆有进境”④。(道光)《赵州志》录赵之瑱诗三首。(道光)《赵州志》录赵之瑗诗一首。赵之瑞无诗歌留存,未免遗憾。
    剑川张氏文学家族虽仅由张国宪和张辅受父子两人组成,但他们的文学成就熠熠生辉。清初隐逸诗人张国宪著有《海鹤吟》一卷,已散佚,《滇南诗略》卷三十四录其诗两首,《郦郡诗征·卷八·十五》收其诗两首。其子张辅受著有《金华诗钞》,《滇南诗略》卷四十录其诗四首,《郦郡诗征》卷九录其诗二十九首。
    鹤庆李氏文学家族同样成员不多,但仍不损他们的文学创作质量,父子三人均未有诗集流传。顺治时期以孝闻名于世的李毓奇,通经史,工词翰。《郦郡诗征·卷四下·九》录其诗七首,(康熙)《鹤庆府志·卷二十·艺文》录其诗九首。(康熙)《鹤庆府志·艺文》录李倬云诗共三十六首。(康熙)《鹤庆府志·卷二十·艺文》录李齐云诗三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