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中原何处所,梦落散关东——陆放翁与大散关书写

http://www.newdu.com 2017-11-21 《社会科学战线》 刘京臣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大散关自汉魏以后至宋代,一直是军事重地。陆游《书愤》诗中“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一句广为人知。实际上,在陆游诗作中,大散关共出现20余次。无论世事如何变化、身份如何转换,大散关构成陆游诗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宋金、宋蒙对峙时期的大散关,作为战争的前线,是战争的象征。陆游在乾道八年(1172)曾有过于南郑执戈渭水前、勒马散关下的从军生涯,并对此终生不忘,他的诗中饱含着身临雄关意欲恢复的豪情与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悲愤。是陆游在诗歌中发现和创造了“大散关”。如果没有陆游,大散关所承载的,或许只能是史料所需的时间、地点、人物与事件。正因为陆游,才使得大散关从此具有了别样的温度与色调。这些温度与色调,通过陆诗,又传递到元明清三代的大散关诗中。
    关 键 词:陆游/大散关/宋金/宋蒙/元明清诗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2CZW032)。
    作者简介:刘京臣,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唐宋文学,数字文献学。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剑南诗稿校注》卷十七)①中提及的大散关,自乾道八年(1172)首次出现在陆游诗作《归次汉中境上》中,到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210年1月26日)陆游辞世的38年之间,20余次出现在陆游诗中。这期间,陆游自南郑辗转嘉州、蜀州、成都、山阴、严州、临安等地,到晚年再回山阴。无论世事变化与身份转换,大散关却一直都是陆游诗中永恒的话题。黄奕珍先生称大散关“不仅被用作指涉从戎生涯的语词,从其上向下俯瞰关中平原的视角更从此成为陆游爱国诗作中的代表视域”②,此说确然。大散关在陆诗中蕴含着不同的意义,其中占主体的一直是“自期谈笑扫胡尘”的豪情与“良时恐作他年恨”的悲愤。历来研究者对陆诗自身关注较多,我们不再赘述。大散关在有宋一代的军事冲突中有着怎样的地位,在宋元明清的诗歌话语体系中又是怎样被表述的?这是本文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一、宋金对峙中的大散关
    大散关“当山川之会,扼南北之交,北不得此无以启梁、益,南不得此无以图关中,盖自禹迹已来,散关恒为孔道矣”③。汉魏而下至天水一朝,大散关皆为军事重地,为兵家所瞩目。
    北宋乾德二年(964)十二月,先锋都指挥使、凤州团练使张晖即“督兵开大散关路”④。高宗建炎二年(1128)正月“己酉,禁诸将引溃兵入蜀,置大散关使以审验之”⑤;建炎四年(1130)秋,张浚调动陕西五路宋军,在富平与金军会战,宋军大败。“经此一战,陕西五路形胜之地尽入于金,迫使宋军防线撤向陕南、川北地区,陕西精兵也全部溃散,致使西线宋军长期处于守势,而南宋偏安之局彻底形成”⑥。同年(1130)十一月“张浚退军兴州,秦凤副总管吴玠收余兵保大散关东和尚原”⑦,吴玠称:“我保此,敌决不敢越我而进,坚壁临之,彼惧吾蹑其后,是所以保蜀也。”其坚守大散关进而保全蜀中的决心也感染了凤翔百姓,百姓“相与夜输刍粟助之。玠偿以银帛,民益喜,输者益多。金人怒,伏兵渭河邀杀之,且令保伍连坐;民冒禁如故”⑧,这种军民一道同仇敌忾的决心是南宋初年斗志昂扬抗金的力量源泉。此后,金人屡屡进犯大散关。
    绍兴元年(1131),金将没立、别将乌鲁折合与吴玠军战于和尚原,“金人舍马步战,大败,移砦黄牛,会大风雨雹,遂遁去。没立方攻箭筈关,玠复遣将击退之,两军终不得合”⑨。绍兴四年春正月戊寅(1134年2月11日),“金人犯神坌砦,沿北岭至大散关”⑩。
    绍兴十二年八月辛酉朔(1142年8月23日),“兀术使来求商州及和尚、方山二原……是月,郑刚中分画陕西地界,割商、秦之半畀金国,存上津、丰阳、天水三县及陇西成纪余地,弃和尚、方山二原,以大散关为界”(11)。
    绍兴二年(1132)的饶风关之战、三年(1133)的仙人关之战,“破灭了金人欲先占川陕,再顺长江而下,合击江南的战略计划,并使宋、金西线战线相持于秦岭一线,保证了四川地区的安全”(12)。绍兴十年(1140)五月,金熙宗起兵南犯,试图夺回河南、陕西诸地,金帅宗弼“一败于顺昌,二败于郾城、颍昌,三败于柘皋”(13),这说明两国军事实力已达到一定的平衡,此时金人既不能迅速南下灭掉南宋,宋王朝亦无力北上收复失地,遂有绍兴和议。宋割唐、邓二州以及商、秦之半与金国,并弃方山原、和尚原,与金以大散关为界。而大散关,正在方山原、和尚原之间,宋弃此二地,完全失去了对金作战的前沿屏障。
    和议之后两国各自罢兵,开始了20余年的相对和平局面,直到绍兴末年金海陵王完颜亮再次南犯,大散关首当其冲:正隆六年(1161)九月,“河中尹徒单合喜为西蜀道行营兵马都统制,平阳尹张中彦副之,由凤翔取散关,驻军以俟后命”。十月癸亥(1161年11月13日),完颜亮次和州,“西蜀道徒单合喜驻散关,宋人攻秦州腊家城、德顺州,克之”(14)。我们再看其他史料对这段时间围绕大散关攻伐的记载。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叛盟,“秋,亮渡淮,遣合喜为西元帅,以兵扼大散关,游骑攻黄牛堡”(15);九月甲戌(1161年9月25日),“金人犯黄牛堡,守将李彦坚拒却之,金兵遂扼大散关,吴璘驻青野原,遣将高松等援之”(16);十一月癸未(1161年12月3日),“四川宣抚使吴璘,自仙人原还兴州。时西路之军已得秦、陇、洮、兰州,而金州王彦军东取商、虢,金人以重兵据大散关不下。会璘疾病,乃暂归,留保宁军节度使、兴元诸军都统制姚仲在原上节制”(17)。
    绍兴三十二年(1162),“(吴)璘遣姚仲取巩,王彦屯商、虢、陕、华,惠逢取熙河。或久攻不下,或既得复失,竟无成功。金人据大散关六十余日,相持不能破”(18);闰二月,“金人犯虢州。吴璘遣杨从仪等攻拔大散关,分兵据和尚原,金人走宝鸡”(19);闰二月癸未(1162年4月2日),杨从仪“率诸将攻大散关,拔之”(20)。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