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礼貌/不礼貌与面子 随着研究的不断拓展,面子研究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与礼貌关系的研究,而是更倾向于关注不礼貌现象与面子的关系(impoliteness-oriented face)。这里所指的不礼貌不同于 Brown&Levinson[7]礼貌—面子范式中的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如“请求”作为典型的威胁面子行为不一定是不礼貌的。经典范式中,当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发生时,则要求对礼貌策略的选择以减缓对面子的威胁,这与不礼貌现象相关却是不同的概念。Bousfield[5:72]将不礼貌定义为“有目的性的毫无理由的冲突性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Culpeper先前的定义与Bousfield相似,他们都较为关注说话人的意图,更注重联系具体交际场景、社会关系以及互动状态下的社会行为对不礼貌现象加以阐释[5;8;9;10]。但Culpeper[9:22]后期借鉴了Spencer-Oatey的关系管理模式,淡化了说话人意图的主导作用,将威胁面子的言语与对期待行为的挑战以及假定的社会规约作为不礼貌的基础。 不礼貌经常与冲突、冒犯等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相关联,近期的研究逐步关注实际场景中如法庭、地方政府工作会议、工作场景等的不礼貌言语行为[15;22;42]。此外,语料库及不同语言的语料样本也被用于分析面子与不礼貌的关系。相对于在真实场景中考察面子与不礼貌的关系,语料样本中的相关词语出现的频率、关联度等能更为直接、显著地呈现出研究对象的特性。如 ![]() 学界倾向于将不礼貌界定为冒犯性、冲突性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5;9],而非赞同性言语行为在交际中也会导致威胁交际者面子的情形出现,但如将其简单地归结为是不礼貌言语行为则忽视了它的复杂性和特殊性[34;35]。为了明晰非赞同性言语行为的特性,Sifianou[35:1560-1562]倾向于区别对待“面子—不礼貌”与“面子—非赞同”现象,他认为面子言语交际行为涵盖的范畴宽,将面子用于分析非赞同性言语交际行为能够更好地体现这一言语行为的特性。 Haugh[17:113]指出,面子与礼貌/不礼貌问题的研究应该不仅仅是中国学者的研究热点,还应是所有面子礼貌问题研究学者的关注点。面子与不礼貌研究的应运而生并非仅仅是面子与礼貌研究的相悖视角,而是交际中言语行为多样性的必然要求。如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多被定义为不礼貌现象,与礼貌原则相比,威胁性言语行为更为适宜在不礼貌的框架中解读,而Brown&Levinson的经典框架更多关注的是礼貌的现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