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国外面子研究的最新动态(2)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外国语》2015年第38卷第 周凌 张绍杰 参加讨论

    1.引言 
    面子问题是东西方语言实践中共有的语用现象。20世纪50年代,Goffman[13]首先提出并界定了面子(face)与面子交往(face work)概念,面子的相关研究随即引起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后经Brown&Levinson[7]的进一步拓展,提出了面子—礼貌研究的经典范式。随着学界对这一理论范式带有的西方文化中心论的批驳,文化特性的面子研究开始受到关注,并相应地产生不同的面子理论模式[33;41]。近年来西方学界对面子的研究呈现出多轨迹(multi-loci)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礼貌理论不再是探究面子问题的唯一理论框架,面子与礼貌应该在各自独立的理论体系下进行解读。如 Spencer-Oatey[37;38;39]的关系管理理论(Rapport Management Theory),Arundale [1]的面子构建论(Face Constituting Theory)以及 Locher&Watts[27;43]的关系交往框架(Relational Work Frame)等都在试图将面子纳入更为合理的独立理论模式中进行阐释[17]。国际语用学重要期刊杂志如《语用学期刊》(Journal of Pragmatics)和《礼貌 研究期刊》(Journal of Politeness Research)专门开辟面子理论研究专栏。其中《语用学期刊》2010年42期设专栏讨论“交际互动中的面子”(face in interaction),我国学者曾撰文对此作过评介[44];《礼貌研究期刊》2013年第9期设专栏讨论身份、面子、不礼貌/礼貌(identity,face,im/politeness)问题。更值得提及的是,《礼貌研究期刊》2012年第8期则专门就中国人面子与不礼貌/礼貌进行探讨。可见,面子研究倍受当今学界的关注。 
    本文旨在聚焦国外学界面子研究的热点问题,包括交际互动与面子、身份特征与面子、特定文化与面子、言语行为的不礼貌与面子,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语用学界未来如何深入开展这一领域研究提出建议。 
    2.交际互动与面子 
    从交际互动视角分析面子是当今面子研究的一大热点。这一视角关注人际互动中的面子(face in interaction),即交际面子[16],试图在人际关系中考察面子,揭示面子的互动性、动态性及其建构性。 
    随着学界对 Brown&Levinson[7]面子—礼貌模式的质疑,Goffman[13]提出的面子动态性以及构建于人际交往中的相互磋商两个重要概念重新受到关注,为交际互动视角下的面子研究探求理论依据。早在2000年,Spencer-Oatey 就提出了关系管理理论(Rapport Management Theory),认为语言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传递信息;二是管理协调社会关系。关系管理模式包括面子管理和社交权管理两个方面:其中面子管理又分为特质面子和身份面子;社交权管理分为平等权利和交际权利管理。特质面子和平等权利属于相对独立的个体层面,而身份面子和交际权利则属于相对依赖的社会层面[37:12-15]。根据她的关系管理理论[38],人们在互动中不断地对彼此间关系的加强、减弱亦或重建等进行评价,这种动态的评价根植于关系管理模式中“行为期待、面子敏感因素及交际互动需求”这三个核心要素的关系之中。交际者有对交际行为的预先期待,这种预期的行为被满足与否会产生面子敏感因素,因此会做出调整选择不同的行为方式,以尽力满足其交际互动的需求。显然,这一运作模式不是静止的。在交际互动中双方会根据不同的动态变化适时调整交际行为以最大限 度满足所预设的行为期待和需求。Spencer-Oatey虽没有否定Brown&Levinson有关面子与礼貌的关系,并承认面子、礼貌、需求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然而不难看出面子在交际互动中的分析更为符合人际关系的社会性和动态性。Locher&Watts[27:5]对此做过评价,认为关系框架下的面子研究要比Brown&Levinson礼貌框架下的面子研究更加全面。关系交往框架包含各种形式的口语交际行为,礼貌或不礼貌言语交际仅是关系交往框架的一部分。而任何人际交往互动都离不开交际者的面子协商行为,因此相对于礼貌体系下的研究而言,关系交往框架更为合理全面。此外,认为面子与关系密切关联的还有Arundale,他明确指出面子是交际者之间建立的人际关联关系[1:2078],或者说是在交际互动联合共建中与他人建立的关联以及在对立的张力中与他人的分离[1:2103]。Arundale基于“面子具有互动性”的特征,提出了面子建构理论(Face Constituting Theory),目的在于解释面子是如何在人际交往中呈现和构建的,其中交际联合共建模式(Conjoint Co-constituting Model of Communication)明确指出,交际双方相互制约对方对会话的理解和推进,其共建的过程可以产生非累加(non-summative)的交际效果;而面子的实质是体现交际双方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交际者在会话中联合共建的。为了进一步说明面子与人际关系框架的密切关联,Spencer-Oatey[39]提出了关系辨证论(Relating Dialectic TheoryRDT),表明其与面子理论的相互补充的关系,并且用relating代替先前的relation和relationship,更加关注关系的动态性及人际关系的多边性。她认为关系辩证论可以成为解释“关系”的有效模式,然而却无法解释交际者为什么会做出不同的行为选择,出于何种目的等,这时面子理论就可以从动机、心理等角度解释关系辩证论所不能解释的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