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英语语态观与现代汉语语态研究(8)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学术研究》2014年第8期 张豫峰 参加讨论

    
    总之,语态本身关涉着句式及其人类认知思维的特性,语态及其所属的各类语态句式有许多问题正等待着我们解决。如果我们能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对使动态、中动态与主动态和被动态的关系以及各种语态的句法表现形式、各种语态句的语义特征、各种语态句怎样体现语态意义的实现及其认知心理基础等问题给予一定的科学合理的解释,则这不仅可以拓宽语法本体各相关的研究领域,还可以独辟蹊径,新立视角,为现代汉语语态应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注    释: 
    ①胡壮麟等曾在《系统功能语法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一书中对韩礼德的观点做过详细的介绍;Kemmer,S.,The Middle Voice,Amsterdam &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993. 
    参考文献: 
    [1]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11页。 
    [2][丹麦]奥托·叶斯伯森:《语法哲学》,何勇、夏宁生、司辉、张兆星译,北京:语文出版社,1988年。 
    [3]何谓安:《关于英语的“语态”(Voice)》,《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4]Masayoshi Shibatani,"Introduction",Typological Studies In Language 16,Passive and Voice,Edited by Masayoshi Shibatani,Academic Press,1988. 
    [5]Bernard Comrie,"Passive and Voice",Typological Studies In Language 16,Passive and Voice,Edited by Masayoshi Shibatani,Academic Press,1988. 
    [6]Klaiman,M.H.,"Affectedness and Control:A typology of Voice System",Typological Studies In Language 16,Passive and Voice,Edited by Masayoshi Shibatani,Academic Press,1988. 
    [7]徐盛桓:《语义数量特征与英语中动结构》,《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6期。 
    [8]刘正光等:《语法原型与及物性》,《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第1期。 
    [9]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 
    [10]黄明:《浅析被动语态》,《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4期。 
    [11]杉村博文:《从日语的角度看汉语被动句的特点》,《语言文字与应用》2003年第2期。 
    [12]隗雪燕、王雷:《英语与汉语的被动含义》,《外语教学》2001年第5期。 
    [13]黄行、唐黎明:《被动句的跨语言类型对比》,《汉语学报》2004年第1期。 
    [14]曹春梅:《汉语被动句和维语被动语态的比较》,《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15]古川裕:《现代汉语的“中动语态句式”——语态变换的句法实现和词法实现》,《汉语学报》2005年第2期。 
    [16]曹宏:《论中动句的层次结构和语法关系》,《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5期;曹宏:《论中动句的句法构造特点》,《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第3期。 
    [17]何文忠:《中动结构的界定》,《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4期。 
    [18]古川裕:《现代汉语感受谓语句的句法特点——“叫/让/使/令”字句和“为”字句之间的语态变换》,《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2期。 
    [19]吴世平:《视点差异与翻译》,《日语学习与研究》2006年第3期。 
    [20]张豫峰:《“得”字句和“有”字句》,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2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